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九十章 “自由轮”命名委员会
”是租借给英国人使用的,名义上所有权还属于美国政府,所以命名权直接归海事委员会所有。

    最初,海事委员会决定以《独立宣言》署名者的名字来命名这批“自由轮”。比如即将下水的第一艘“帕特里克·亨利”号,就是以大陆会议代表,弗吉尼亚州首任州长帕特里克·亨利的名字来命名的。

    但问题是,当初在美国《独立宣言》上署名的只有56个人,刨去之前已经被其他船只用掉的,不过40来个。而现在,凯泽造船厂光已经签署的订单就接近小200艘了,海事委员会准备的名字显然是不够用的。

    本来就算名字不够用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重新再取就是了。关键是凯泽造船的速度太快、太吓人了。人家造一艘万吨货轮要用两年,你一百多天就完成了。以现在的战争形式,傻子都能看出来未来几年内“自由轮”的生产数量将会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历史上凯泽一共建造了2751艘自由轮)。

    照这样下去,海事委员会还干不干别的事了。所以,成立一个专门为“自由轮”命名的机构也是势在必行的事。作为“自由轮”的制造商,凯泽自然少不了要在这个新机构里掺一脚。

    约翰心里明白,凯泽是出于好意才邀请自己加入的。毕竟在西方传统价值观里,命名权是很神圣的,这一点从《创世纪》里就能看出来。他也认为能给“自由轮”命名是件挺荣耀的事。但一想到将来要给2000多艘船起名字,约翰还是感觉亚历山大。

    貌似历史上,所谓“自由轮”命名委员会最后自己也烦了。一开始,他们还能从美国历史名人中为“自由轮”挑选名字,后来范围扩大到了在美国生活过或者有联系的外国名人,再后来干脆宣布凡是购买战争公债达到200万美元的组织,都可以其组织名称命名一艘“自由轮”。到了二战后末期,名字实在不够用了,他们连阵亡名单都没放过,一大批在二战中牺牲的美国海员的名字成了“自由轮”的船名。

    “算啦,亨利。这事我就不参与了。”约翰最后还是果断地拒绝了凯泽的好意。“记得到时候把我们家老科尼利尔斯的名字报上去就行。”

    “哈哈,没问题。”凯泽爽快地答应了。反正以老科尼利尔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拿他的名字来命名“自由轮”谁也说不出什么。更何况他的后人还是造船厂的股东,那就更没有问题了。凯泽只是有些惋惜,他的祖上只是普通农民,享受不了这份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