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的,"."
是他是钦天监官员,插手工部的事情名不正言不顺。有你这个王爷在上头顶着,到时候阿明办起事来就容易了。”
襄郡王听到这里,才算松了口气——原来让他去做钦差,只是做个摆设而已,这样他就放心多了!
虽说要离京,跑到山西去“挖煤”,一想就很辛苦。不过襄郡王作为裴清殊身边的近臣,知道裴清殊这个皇帝做的有多不容易。
想想同样姓裴,自己这个做哥哥的也不好差裴清殊太多了,襄郡王便从善如流地领下了这份差事。
裴清殊现在越来越能理解,为什么世人都说多子多福了。
对于贫困的人家而言,子女就是劳动力。
对于富贵的人家来说,人丁越多,家中出人才的几率就越大。
现在裴清殊不求他的兄弟们能有多出息,只要能像老七这样,借着他们王爷的名头,帮他威慑一下地方,裴清殊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毕竟用他们所能达到的效果,和用普通的臣子来说是大不相同的。
臣子再能干,那也是臣。宗亲再平庸,那也是皇室子弟。
除了个别胆大包天之人外,大部分人对皇室还是心存敬畏的。
襄郡王等人退下之后,裴清殊闭上眼睛,默默地在心里算了算,他这些个兄弟当中,还有哪几个没用上。
现在除了被囚禁起来的老二之外,裴清殊所有的兄弟都已经封了王,领着朝廷的银米。
裴清殊可不想用辛苦得来的粮食,养着那么多吃闲饭的。
从头按照长幼的顺序想了一遍之后,裴清殊发现他的五皇兄宁郡王,现在似乎还在吏部混日子。
宁郡王的人和他的封号一样,宁静淡泊,与世无争。
在延和年间,哪怕是皇子们之间的夺嫡之争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状态的时候,宁郡王都一直保持着中立,和谁也不过分亲近,和谁也不过分疏远。
这样的性格也就意味着,他的行事风格非常保守。虽然凭着资历,在吏部混成了侍郎,但他就像个摆设一样,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
话说得糙一点,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
裴清殊仔细想了想,老五这个人吧,文采平平,武功也一般。
理财不会,工程也不懂。
真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政绩没做出多少,孩子倒是生了一大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