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二百一十五集 见证神奇
游山玩水,心不真,意不诚,赶快轰他下山。”

    于是山神作法,将身边一块巨石朝真宗滚来。

    真宗这时正赏乐观景,忽听有雷声贯耳,回头一看,见一块大石压顶而来,吓得三魂六魄都升了天,忙喊:“哎哟!我的妈,赶快救驾!”

    此刻哪里还有人应声,文武大臣早都逃命去了,只有封禅使王钦若吓得混身打颤,钻到床下。

    王钦若在床下,看到巨石突然停在树下不动了,顿时来了劲,忙喊:“万岁不要怕,石叟是元君派下来接驾的。”

    真宗闻言,果见大石耸立,像在对他施礼,遂又回到床上,招呼文武百官,一本正经地说:“奴才,一块碎石就把你们吓成这个样貌我乃真龙天子,是元君派来迎接的,我怎能会横遭此祸”

    话虽这样说,此时真宗仍心跳不止,便赶忙起驾上山了。

    王钦若为了讨好真宗,便将此石取名为“接驾石”(俗称飞来石),把真宗憩过的石坪取名为“御帐坪”。

    满山看遍,处处都是风景,特别是关于石头的美丽传说,增添了泰山的神秘色彩。

    九龙心想,这泰山上若能捡到一方风水石就太棒了,他把此想法告诉大汉,大汉顿时跃跃欲试,他们不按旅游路线走,在一处羊肠小道处,走了进去。

    但见到处都是石头,但这些石头基本上都是埋在土里,想找一方画面的,谈何容易。

    九龙虽然知道,这泰山如果真有好的画面石,早就被游客捡光了,但他仍不死心,往一处有荆棘的地方走去。

    大汉比九龙走得快,也许他也觉得万荆棘处有名堂,便想拨开荆棘钻过去,却被荆棘刺了一下,痛得他大叫一声,跌倒在地。

    顿时,荆棘把他包围在里面,裤腿,衣袖都是刺,几次想起来都被刺到。

    九龙眼尖,赶紧走了过去,把他从荆棘处解救出来。

    九龙扶着大汉到一个凸起的大石处坐下,眼角余光发现大汉刚才摔倒的地方,一石头露出黑白纹理图案。

    他用力把半埋的石头挖了出来,都依稀见到笔走龙蛇的汀江两字。

    他赶紧到水沟里把此石清洗干净,这两个字越来越清晰,是白底黑字,瘦金体,有行草味道。

    真是太神奇了,汀江怎么会在泰山寻到,莫非代表天下归心,泰山独尊?

    泰山真是神奇的地方,大汉不顾疼痛,也走了过来。

    眼见九龙捡了个好石头,他傻眼了,拿起石头左看右看,连连称奇。

    九龙见他被刺,便提出下山去算了,可大汉心有不甘,坚持要往山上走去,他就不信,自己捡不到好石头。

    边走边看,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壶天阁。

    壶天阁位于于泰山中路四槐树北,回马岭下,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

    明代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747年)拓建改名壶天阁,979年重建,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

    阁楼建于高台之上,是跨道式门楼建筑,九脊歇山黄琉璃瓦顶,前廊式。

    清嘉庆六年即公元80年泰安太守崔映辰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

    嘉庆二十一年即公元8年泰安府事廷璐又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

    那里海拔为800米,大致是泰山高度的一半,门洞有双柏自墙中横生,东西对峙,盘旋而上,宛如守护山门的雷祖、真武二将军,堪称奇景。

    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下层为石筑,由2层条石砌成,东西宽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