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二百七十九集 争论不休
开有人慧眼识珠吧。

    “确实和某些人有关。”

    祝老板老老实实回答,据他介绍,这事要从2003年说起。

    2003年的一天,广州藏家余俊无意间在广州芳村的一个小摊档发现了一块非常具有玉质感的“小石头”。

    出于好奇,他花50元钱买了下来。

    回家好好保养一番后他发现:这块“小石头”虽然具有非常坚硬的质地,但外观却呈现出田黄籽料的特质,显得又黄又润。

    他回到小摊档打听,老板把所存的一小盒同类“石头”都拿了出来。

    那真是个五彩的盒子。

    红、黄、白、黑……每种颜色都有诸多种层次,好看极了。

    余俊毫不犹豫地又掏出200元钱,把这盒0斤左右的石头全买了下来。

    2004年,余俊以斤7元的价格和石农签订了采购协议。

    石头开始源源不断地从戈壁滩运来广州。

    到了2005年底,余俊花了五六百万元,收了几百吨。

    余俊根据这些石头具有玉石般的温润,同时又有着类似寿山田黄的特殊条纹的特点,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金丝玉”。

    请人加工成饰品,许多顾客乘兴买回家,但没几天就回去要求退货。

    都是被周围的玩家嘲笑了,说是买到了假石、假玉。

    “怎么会这样?”九龙不解地问道。

    “都是那些狗屁专家害的。”

    祝老板愤愤不平地说道。

    这些专家搬出所谓的理论依据来证明“金丝玉”不是真玉。

    某地质大学张专家说什么“金丝玉”它有优点,但也有缺点。

    “金丝玉”属于玉髓类,是广义的玉石品种。

    “金丝玉”与和田玉这样的“真玉”有着本质的区别,以“玉”命名并与“玉”进行比对,会混淆人们对于玉的科学本质的学术认识,将玉学学术探讨混同于文化层面的认字扫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开始,“玉有九德”的玉德学说(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智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藏华光泽并能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声清团彻远,纯而不杀,辞也。)

    代表了人类对于真玉的完整认知。很多人认为这仅是一种简单的审美表述。

    但在20年前,通过利用现代矿物学、宝石学和材料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张专家说他发现,200年前的古代智者对真玉的界定,实际上是非常科学而且严格的,鉴赏标准可以同现代宝石学和材料力学的科学语言描述实现完美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