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三百八十七集 奇石微书
    “什么样的石头,配什么样的诗文词赋”。

    “什么样的微书内容,能体现出石头的神韵灵气”;

    “微书内容放在奇石上什么位置最美观,不能影响奇石的美,还要为奇石配上点睛一笔,起到‘点石成金’之效”

    ……这些问题关大师都要在选石、读石中反复思索。

    那一块块石料,或突兀嶙峋,或晶莹剔透,或润如软玉,或文华似锦,关大师总要上手把玩琢磨或三五日或一二载,诗与石心灵相通,达成默契时,方下笔着文。

    书写时,端己正容,屏住呼吸,盯住毫尖,一字一字写下去。笔势柔和,章法严谨,笔风劲道力求和谐统一。?

    说到奇石微书的创作体会,关大师告诉九龙,“由于这些经过千难万险觅得的石头都采自史诗发生地,每找到一块‘象形’的石头,我总是特别激动和感慨,要经常和石头对话,领会石头的神韵。

    “着文时,那石面凹凸不平,石质亦多变化,要熟悉石性,全凭深厚的功力及敏锐的感觉,下笔时最好一气呵成,不可停顿。

    “另外,书写时,气温、湿度、光线、墨色以及作者的心境都会明显影响到作品的‘成色’。”??

    在关大师“奇石微书”的创作生涯中,不得不提及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所收藏的《西迁之歌》。

    他用56枚代表着56个民族的奇石,书写了长达4万多字的《西迁之歌》。

    这部《西迁之歌》重温了锡伯族西迁的宏大历史。?

    关大师早在担任黑龙江锡伯族文史研究会秘书长时,便萌生奇想:为什么不以奇石为纸,用自己的书法根基向人们展示锡伯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呢?

    在思索写什么内容的时候,他想到了在锡伯族中脍炙人口的《西迁之歌》。?

    时光追溯到250多年前,锡伯族官民奉诏从沈阳穿越外蒙古来到西北边陲,伊犁河畔一个叫做察布查尔的地方,以保卫边疆。

    西迁历经一年半,徒步行程一万公里。

    这些锡伯族官民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统一,在锡伯族的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1948年,锡伯族艺人管兴才创作了反映锡伯族“西迁”史实的诗歌《西迁之歌》,共计500行、40000余字。?

    1991年,关大师决定沿着祖先当年的迁徙路线,重走“西迁路”。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直至新疆,历时8年,行程万里,越过了风沙扑面的苍茫大漠,走过了悠长神秘的额尔古纳河畔,昔日的“西迁路”上到处都洒下了这位锡伯族汉子不畏艰辛、负重前行的身影。

    他在路上寻觅到了2000多块留着祖先信息的奇石。?

    八年后,关大师利用半年的时间,从他采得的无数奇石中,精选出56枚象征着我国56个民族的奇石,用细如粟米的微书将4万多字的《西迁之歌》写在56枚奇石上,用微书记载着锡伯族的西迁壮举。

    他把诗歌分为“别了故乡”、“艰难历程”、“开拓新土地”、“西陲风云”等四部分,每一部分的文字都分别隽写在一块块与文字具有某种呼应关系的象形石上。

    例如他将“西迁序幕”一段文字写在西迁路上觅到的一块古人打制的“石斧”上,这块苍凉悠远的“石器”赋予了《西迁之歌》更深厚的内涵,显然,这是任何纸张也替代不了的。

    更加具有深意的是,关大师把《西迁之歌》的诗歌再分成若干部分,分别书写到在史实发生地寻觅的奇石上。

    根据文字的意境,观赏者可以看见锡伯士兵西迁路上跨跃的山川、大河

-->>(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