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手下人将这张雷鸣照片与原来根据叶三喜描述的画像相结合,重新给雷鸣画像。
而当新的画像出来之后,叶三喜笃定的指着那张画像说,这个,就是雷鸣!
于是,成百上千的“雷鸣”就这样出现了,出现在了各部日军的手中,也出现在各个县城乡镇的大门柱子上、电线杆子上。
只是正当伊藤敏准备发一起场掘地三尺搜捕雷鸣的大行动时,他的计划却又被搁置下来了。
只因为各部日军已经不大可能再配合他的行动了,日军的“三年肃正计划”和“集团部落”计划开始了。
所谓“三年肃正计划”那就是日军组织了大量的部队开始对抗联活动频繁的地区进行讨伐,以图直接荡平抗联部队。
打个比方说,原来他们与抗联作战的军队只有五六万,而现在却一下子就增加到了十几万。
而所谓的“集团部落计划”则更是斩草除根的计划。
抗联部队是草,老百姓就是根。
日军当然不可能把所谓满洲国的老百姓都给杀了,那满洲国的老百姓那可都是他们日本人廉价劳动力。
日本要建立所谓的“圈”,他们既需要这里的各种资源,却也同样需要廉价劳动力。
或者说,在日本者眼里,东三省的人那连廉价劳动力都算不上,他们是无价劳动力!
这个无价可绝不是指由于价钱太高说没法计数的那个无价,而是指东三省老百姓给日本人干活那真的是没有价啊!
人家日本人抓的是壮丁,每天给几个发了霉的大饼子,死了之后往野外的大坑里一扔,这可不就是没价吗?
老百姓是抗联的根,抗联的物资补给很大程度来自于老百姓,而日军还不能把老百姓都杀了。
上面因素作用于一起的结果就是,日军决定切断抗联与老百姓的联系!
我不能切掉你们的根,但是我可以迁走你的根!
于是,日军的这个所谓的“集团部落计划”也就随之而生了。
由于地域、气侯、历史的原因,东三省的村落规模都是极小的,那都是自然村。
有的只有几户人家那就叫一个村子,几十户的那也是一个村子,那要是有上百户的那绝对就是大村子了。
这从一直延续到后世的东三省村落的名称就可以看出端倪。
随便一翻东三省的地图册,你就可以看出来。
比如“七家子”,也许到了后世这个七家子级别已经是乡是镇了,但可以想见最早的时候,那里真的只有七户人家。
至于什么“三家子”“十八家子”“马家窝棚”什么的就不提了。
可你别看就这样的几户人家,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过于偏僻,日伪想管理实在是鞭长莫及。
那么怎么办,那就强制搬迁,将这些人口少的自然村屯直接搬迁到统一的聚居点去。
然后,在那周围的聚居点再拉上铁丝网,四圈再建上炮楼,日伪军再一看守。
那么抗联队伍与老百姓的联系也就被割断了。
在冬天的山野里抗联又不敢取火又没吃的,那么抗联部队的生存肯定就会遇到大问题的。
其实,就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
比如,清朝时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他就以国姓爷的名义在台湾与清朝政府分庭抗礼。
而清政府的对策之一就是将沿海的人口强制迁走,从而极大的斩断了台湾的给养来源。
最后到了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的时候,清朝大将施琅出兵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