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18、坞堡
    右扶风郿县岐山山麓

    右扶风境内的郿县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与境内驻扎有三辅都尉之一的扶风营的雍县临界。据说西周时期,申伯就国的时候,宣王就在郿这个地方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当时侍从在侧的大臣尹吉甫为此还作了《崧高》一诗歌咏其事,其中的“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展现了西周君臣相得、其乐融融的一面,此篇后来还收入到了《诗经·大雅》中。

    可惜谁也没有想到,起初宣王分封申伯于南国,是怀着既起到遏制南边荆楚势力的崛起,又能“封建亲戚以蕃屏国”的期望,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与之远远背道相驰。

    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当政,宠信褒姒,并一意孤行废了申后所生之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引起了申侯的不满。申侯与缯国、西戎联合伐周,导致西周的灭亡。

    如今的汉帝国的后宫中同样也在酝酿着一场“废长立幼”的大风暴,而在岐山的山麓下,即将被到来的大风暴的余势波及到的一行人,此刻却潜伏在一处被夜色笼罩的山包下,静静地等待着同伙们的信号。

    阎行就是这一群人的首领,为了躲避董营军中的宿将徐荣,阎行当场就向李儒请命连夜出发,李儒虽然有些对阎行的举动有些惊讶,但却没有直接拒绝。他在留下了阎行手下阎兴等伤兵后,又给阎行补充两什士卒,提供了一个熟悉三辅地理的向导。

    因为要驱使阎行这些“流寇”,所以李儒没有给他们提供汉军的兵甲,只是让他们从缴获叛军杂乱的兵器堆中随意挑出一些长矛、弓矢来,然后“流寇”们每人随身携带一日干粮,就趁着夜里李儒特意给他们留出的一条营中通道,踏着月色悄悄出发了。

    这个名为带路,实则监视的向导在离开董营之后,立马就带着阎行等人连夜往郿县北境的岐山山麓而来。他们这一伙“流寇”昼伏夜出,白天就在岐山山脚下偏僻的林子里修整,而到了晚上就开始四处活动,并最终将目标对准了修建在岐山山麓下的一处坞堡上。

    在本朝,地方豪强修建坞堡也是三辅地区的常态。在朝廷镇压此起彼伏的羌人叛乱愈加吃力的情况下,官府也只能够鼓励密集分布的坞堡能够帮忙抵挡来自凉州的铁骑洪流。比如汉安帝永初五年,朝廷面对“东犯赵、魏之郊,南入汉、蜀之鄙,塞湟中,断陇道,烧陵园,剽城市”的叛羌人马,无力进剿,权衡之下就不得不下诏在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候六百一十六所,利用这些或用来屯军、或用来护民的坞堡来抵抗羌人来势汹汹的铁骑。

    到了天子刘宏执政的当下,凉州的叛乱迭起,四年之间凉州叛军就大举入侵过三辅两次,为图自保,三辅地区的豪强大姓不得不纷纷大肆修缮、加固自家的坞堡,企图凭借坚固的坞壁、有利的地势来抵挡叛军、保全家业。

    而且三辅的地方豪强都明白“小乱避于城,大乱避于野”的道理,如果是小规模的动乱,他们会选择呆在所在的县城里躲避战乱,可是要是遇上了像凉州叛军入侵三辅这种大规模战事,他们就会选择携家带口逃入修建在城外山野处的庄园中。

    毕竟躲在县城里,很容易就被一路来势汹汹、攻城略地的凉州叛军过来给围住了。到那个时候,阖城上下无论贫富贵贱就都被困在了城里,命悬一线,只能把性命依托在近年来屡战屡败、闻羌色变的守城汉军手里,一旦汉军弃城而逃,或者是城池被攻破,那更是要落得一个阖家灭绝的悲惨境地。

    而躲在坞堡里,堡内有忠于他们的族人僮客、习练五兵的部曲家兵,还有囤积起来足够数年之需的粮食,足兵足食之下,更有利于坚守御敌。再加上凉州叛军往往只会选择攻打各地的城池,而不是分兵来攻打这些既散布

-->>(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