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二十八桶金
    院墙外传来更夫的脚步声, 敲着梆子, 拉长声调喊道“天寒地冻。”

    四更, 夜最深的时候。

    坊内街上, 空无一人。褚宁推开褚宅后头的一道木门, 溜了出去。

    昨日他陪阿娘上街买布,布庄的老板汪掌柜正巧在,同是大涂县有名有姓的人家, 他们彼此都认识,他阿娘便与其寒暄了几句。

    说话间,谈到近日风靡全城的月饼。

    月饼本只有望海楼一家在卖, 两百文的高价让大多普通百姓望而却步。汪掌柜颇得意地说,他与宋四郎关系好,直接与他订了两千个, 不日就要在他的葱油饼铺卖。

    他的月饼不用木盒缎面,六文钱一个, 普通人家也能尝个鲜。

    他订的时候已经晚了, 月饼的工价涨到两文钱每个,可比一开始望海楼买到的要贵上不少。汪掌柜有些惋惜,但并不如何抱怨, 有了这单月饼,他的葱油饼铺又能实实在在出一波风头了。

    “听说宋四郎那儿日夜赶工, 工人都请了好几波,真可称得上盛况空前啊。”汪掌柜指挥伙计给他们买的布匹打包时,与他阿娘感叹道。

    褚宁先前只当听个新鲜, 可被他这句话勾起了兴趣,他幼时见过宫里的御膳房,两百多人忙忙碌碌,非常壮观。不知这山野里的月饼作坊,又是何等情景。

    若与阿娘阿翁报备,他们定不让他去,所以他干脆收拾了一个小包裹,趁着夜色溜出了家门。

    包裹里放着一套替换衣裳,还有一把他最喜爱的菜刀。

    “你可是往相河村去?”

    褚宁第一次自己出县城,只知相和村在县城东面,却不知道具体要怎么走。趁夜色出行的人极少,他在城门口徘徊良久,才看到一个推着摊车出来的小郎君,连忙上前问道。

    周大郎现在几乎都住在县城,找了个供外来的小摊贩和脚夫歇息的客栈,一个通铺床位两文钱一晚。他已经不卖馒头改卖油条了,有时也卖卖豆油,每月回一趟家,把挣来的钱帛给她阿娘。

    快要中秋了,周大郎打算回家住几天,便趁夜推着摊车往回赶,正巧遇上了褚宁。

    “是啊。”周大郎道。

    眼前的小郎君与他差不多大,穿着圆领袍子,看料子像大户人家出来的。他在城里做买卖这些日子,各色人等见了许多,也逐渐练出了靠衣着判断人来历的本事。

    “太好了,我跟你一道走,我第一次去,不认识。”褚宁还是少年心性,也不晓得防人,直接上前帮着周大郎推车,一边与他闲聊起来。

    两个少年出身虽不同,却很聊得来,尤其聊到城里兴起的葱油饼、油条、炒菜、月饼等物,更是滔滔不绝。周大郎爱盘算哪个更赚钱,褚宁则多注意如何烹制,两人各自说着心得体会,听着对方的又觉得新鲜,一来一往地说了一路。

    “我阿娘把咱家的西屋整理出来,做了客宿,你若没地方住,可到我家去,一天才一文钱比其他人家都便宜。”周大郎说。

    他在城里立稳脚跟后,周媳妇也不像之前那样拼命,她把女儿周二娘接了回来,在家做馒头卖。后来又把周大郎走后空出的西屋整理一番,铺上草席排出六个铺位,拿来租给到相河村做买卖的小摊贩们住,也能补贴不少。

    蚕丝被坊起来后,周媳妇又开始晒起蚕兜,馒头倒是不怎么做了。

    到相河村时,天已经蒙蒙亮,晨光熹微中,周大郎带褚宁走进一处晾了两排蚕兜的院子。褚宁第一次见到这个,不住地问周大郎,周大郎给他解释一番,又说了蚕丝被的好处,褚宁都是第一次听,新鲜地很,觉得自己从家里逃出来真是没白逃。希望

-->>(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