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三六九章 等效
很大,前者可粗略的当做一台有机材料构成的模拟式计算机,这种构造的运行过程,与后者截然不同,能否用后者的算力、处理能力等指标去衡量前者,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何况这种办法,一般而言,只能确定大脑算力的下限,而(几乎)不可能测得其上限。

    这一判断,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但即便信息技术领域的行内人,也不一定明白,甚至在历史上还得出过很多错误的结论。

    譬如说,将构成人脑的约一百四十亿个神经元,与电子计算机cpu中的一百四十亿个晶体管相比拟,进而认为人脑的等效算力,就差不多相当于晶体管规模14,000,000,000的cpu之算力。

    且不论神经元与晶体管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单看一看微电子、集成电路的进步,就会知道这种类比方式很荒谬。

    随着技术、工艺与设计的进步,同样的一百四十亿晶体管,不同年代设计并制造出来的cpu,实测算力的差别还是比较大,对比intel公司在十年前和今天的产品,同样数量的晶体管,所能实现的算力差距至少在三~四倍。

    cpu的算力,显然不能只用一个“晶体管数量”来衡量,又怎能以此度量大脑呢。

    这还仅仅是硬件的情形,不仅如此,软件方面同样有类似的情况,同样的功能,任务需求,采用的软件架构与算法不同,所需的算力也会有一些差异。

    最后则是本质的缺陷,时至今日,类似科学研究这样的尖端任务,仍然只能由人、而无法由计算机来完成,那么在缺乏同性质之计算机的情况下,就没办法用等效法去衡量科学研究者大脑的算力。

    考虑到所有这一切条件,就不难理解,对曾频繁出现于媒体的所谓“预测”,关于人脑之处理能力的新闻、消息,方然都会一笑置之。

    大脑的等效算力,二十年来,在联邦的网络、媒体上,数字已变动过不知多少次。

    预测数字,从最初的10gflops,到后来的100g、1tflops,再到后面一些更夸张的数字,总体而言,基本上这一指标每年都会增长。

    原因很明显,超级计算机的算力,一直在持续提升;

    而能够完全模拟人类思维、能够取代大脑的ai,任凭一代代研究者如何努力,却始终未曾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