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吸收性缝线用于愈合缓慢的组织,如软骨、韧带、肌腱等。
如果生产的话,最好是双管齐下。
季妧知道的缝合线种类倒是挺多。
按结构分的话,有单丝线、复丝线、捻合线;按种类分的话,有丝线、羊肠线、化学合成线、胶原蛋白缝合线。
此外还有按直径划分的。
但考虑到生物材质和金属材质的缺乏,以及生产工艺、灭菌条件等种种难关,最后还是决定根据当下的水平来吧。
“你真不知道什么是桑皮线?”
这个问题,辛子期想都不需想。
“我家世代从医,如果真有这样一种缝合线,不会一无所知。”
他奇怪于季妧为何会这样问,好像大周就应该有这种线似的。
其实季妧自己也觉得奇怪。
隋唐时期就有医者用桑皮线缝合肠管和皮肤的记录。
《删繁方》记载治金疮肠出的方法“桑皮细线缝肠复皮,用蒲黄粉粉之。”
《医心方》中曾记录“若肠已断者,以桑皮细线缝合,热鸡血涂之,乃令入”。
医史学家耿鉴庭记载的“桑白皮缝创伤法”,一直用到西医来华之后,才逐渐被其他方法替代。
大周这一时期明明出现了缝合术,却没有桑皮线。
他们当下用的,还是最普通的棉丝线,需要拆线、容易留疤、且容易感染。
“你是说,这种桑皮线也可以被身体吸收,缝合后不需要拆线?”
辛子期惊讶过后,目光灼灼的盯着季妧,很明显在等她说具体如何制作。
“桑皮线说简单也简单,其实就是树皮制成的线。但真制作起来却也没那么容易。
要取多年老桑树的根皮部分,去掉表层斑驳的黄皮后,撕下内层比较粗的筋纹,然后取其外皮,经反复锤制,加工成纤维细线。
再从中选取粗细均匀的细线,从头到尾盘抹数次,待细线滑润如丝,收起放好。
等用的时候,在沸水的蒸汽上薰蒸一下,细线就绵软如新,缝合的时候也更贴合皮肉。”
这种桑皮线不易断折,且药性和平,不仅能清热解毒,还有促进伤口愈合的治疗作用。
虽说工序繁杂,一大块桑树皮,锤制到最后总要淘汰大半,可用的没有多少。
但至少原料易得,人工也便宜。
“还有就是你从番国高价买来的那种,其实就是剥制健康动物的肠衣、膜衣或者特种动物的肌腱组织,经过消毒、脱水、编织后,加工制作而成的。
不过这个相对更麻烦一些,不论是剥制手法和编织手法,都讲究的很,你可以请一些常年从事相关工作的匠人试试。”
季妧又把每种缝合线的优劣分别介绍了一下。
总的来说优还是大于劣的,相比传统缝合线,它们在可吸收的基础上,提供了足够的组织咬合力,确保组织接合凸起不出现剥离,还能封闭住缝合过程造成的针眼。
最后,季妧又找来纸笔,画了一种缝合针上去。
和当下用的直针不同,她画的这款,呈微微弧度。
“这种弯针足够锋利,能以最小的阻力穿过皮肉组织,柔顺性比较好,对折断有一定的抵抗力。缝合线若是能顺利生产,到时候可以再单独赶制一批带针的缝合线出来——就是把数根针线放进一个独立的包装中,缝针与缝线的连接处再花点巧思,可根据需要,在不使用剪刀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