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紫幕双月》正文 第7章 官塾一日
    艾远在知更鸟的报时鸣叫中,睁开了眼睛。

    相对于前一世界的钟表,以及这个世界的那种叫做更漏的小巧的类似的计时器具,艾远更喜欢这种红绿色的小鸟。在官塾中有很多只这种鸟儿筑巢定居。这里的知更鸟不仅温顺,而且在早晚固定的时间会在学子宿舍的窗口一边穿飞和跳跃,一边似乎在用清脆的啼鸣呼唤晚起的孩子们起床洗漱,然后便欢快的飞向炊烟袅袅的后院膳堂,那里胖胖的张婶为他们准备好了美味的食物。

    官塾中的课程包括先贤经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等课程。从这方面看来,周人除了注重文化和礼教之外,民风颇尚勇武。这也是支撑着这个强大国家的对外战争上优势的基础。

    在这些课程之外,还有一门让艾远觉得新鲜的课程,主修的是修身术藏。这是一门看起来培养身心,道法自然的课程;开篇便阐述了自我的修身、养性是寻找人生意义的重点。驳斥了那些认为道家一味清静无为,才可以修身,养性的观点,提倡了道法自然,兼爱天下,容纳他人的主张,注重统筹兼顾的处理人性和命理。后面则是讲解一些天人感应,修身养性之类的修养方法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知识不仅让艾远觉得新奇而已,因为最后的部分让他一下子觉得诧异不已,那竟然是介绍一些法术和符箓的渊源和现状的内容。这让一个接受正统唯物主义教育的他一时竟然难以接受。

    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艾远并不打算采取得过且过,及格就行的偏科战略厮混过去。这倒不是他能够以到了异界,便以随遇而安的心态说服自己,入乡随俗的摒弃唯物这一没有前途不合时宜的思想,转投光明远大的唯心主义门墙;而是因为他发现,这门课程竟然在几乎所有课程,包括文学和六艺之中,或引申,或阐发,甚至直接应用在训练调息之中。更何况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发现这门课程中所充斥的朴素唯物主义。

    讲授这门课程的是一位年逾四十,身穿青色袈裟的中年女尼。顺便说一句,大周朝的国教是是一种更新后的道教,几乎所有国民都笃信道教。但是佛教和其他宗教仍可以在大周布道,可见大周朝的这种自上而下的自信和宽容。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处之道,是大道,宇宙至理。一,不是数量上一,而是指形式上的一,是太一也就是创始的混沌。二也不是数量上的二,而是指对立和统一的两个方面,亦称阴阳。三,一指三个状态,即是太初、太始和太素;也有指天、地、人三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有指平气、不及和太过这三运势以及相关之五行生克乘侮。万物指宇宙内外一切存在物,包括可知和不可知之物。大道包容万物,万物也俱合大道。”

    “那么老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否指天地不存在仁慈之道,将万物视为砧板上的猪狗之辈吗?天道岂不太过残忍?我们如何还能效法之?”一个学生充满疑惑的提问。

    “你理解错了!或者说你断章取义了,这句话知识采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不仁不是不行仁道,而是无所谓仁道。原本的意思是天地自有其运行规律,不会随人主观意识而改变自己的规律。万物在这一规律面前都是平等的。质疑天地大道的存在,甚至妄图更改之,只会加速自己的毁灭。所以我们应该遵守规律、勤修自身而找到大道。

    老子在这里提倡了无为,是基于他所处时代局势太过动荡,百业凋敝,民生困苦,有鉴于此,才发无为之论;如果生活在一个局势安定,安居乐业的时代,再发此论就是不合时宜。


-->>(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