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没有私下的事物,不相互勾结,不拉党结派,卓然超群,大家都明智通达,廉洁奉公。
荀子最后还有一句总结的话,“治之至也,秦类之矣。”意思就是说:政治的最高境界,差不多就是秦国这个样子了。
荀子是儒家先哲圣人,与孟子齐名,他本身恃才傲物,又是儒学的大家巨匠,轻易不夸人,来了一趟秦国,却对以法家治国的秦国赞不绝口,董慈看着面前这些面带愧色沉默不安的朝廷重臣们,觉得荀子老人家说的政治清明,她似乎隐隐的感觉到了一些。
有教无类,这是一个崩塌的时代,但这也是一个道高于势的时代,今日就算换一个樵夫百姓来说这些话,只怕嬴异人与吕不韦都会听上一听。
这年间把国君骂得狗血淋头一文不值的大有人在,孟子活着的时候曾把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邹穆公、鲁平公挨个当面教训了一遍,这些国君未必个个都是明君,也未必赞同孟子的学说理论,却不谋而合的给了文化人足够的礼遇和尊重,因为孟子说的有道理,因此这些一国之君虽是被讥讽挖苦得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却从没有谁拍桌子生气过。
可这些风骨和氛围,先秦之后就没有了,君王权贵享乐理所应当,群臣百姓不但不能说,还要挖空了心思投其所好,偶尔百里挑一有个不惧君威的就成了名臣流芳百世,可多的还是那些没好下场的九十九。
时间久了,谁也不会再说什么了。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时代不是一个时代了。
孟子死了一千多年,明太[祖朱元璋因为他文章里有一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给他发了一个赐死令,“这老头要是活到今天,吾必定让他死矣。”
朱元璋对这句文字的意见,不是用嘴说说就算了的,时隔一千多年,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下令罢免孟子配享孔庙,并且删除《孟子》原文八十五条。
这听起来是挺搞笑的,却不是特例,诸如此类的事历朝历代比比皆是,朝代更迭社会进步,有些东西是进步了,但有些东西就消失了。
一叶知秋,管窥全豹,董慈能在吕不韦和嬴异人身上看出来,这些风骨还没有完全消失,她有幸见识到了。
赵政的话会很快传到嬴异人耳朵里。
董慈心说如果她没料错的话,嬴异人不但不会怀恨在心,反倒会收了玩乐的心思,这点愧疚不安,大概能让他励精图治上好一段日子了。
董慈猜的没错,不一会儿就有个宫人上来回禀吕不韦,说国君还有旁的事要做,已经起驾回宫了。
果然如此啊……董慈听见奴仆的话,连眼睛里都涌出了一股热意,心里不住道,庄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