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是这才慢悠悠地道:“这才是我所担心的啊。晋商、徽商、潮商,我们这三波,可比得过唐人?”
老亢头烦躁地敲了敲烟斗,道:“有道是强龙不压地头蛇。还怕了他们不成?”
乔全美道:“强龙不压地头蛇?我们哪家是靠着这句话起家的?”
乔全美的这句话,可不是说到在场的每一位的心坎儿里去了?就好比说曹家的曹三贵,当年就是在边关那边,靠着磨豆腐起家的。还有他们乔家,也是背井离乡去了包头,建了广盛公。
这句话,可是说到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里。
在商人等同于贱籍的大环境下,但凡有一丝活路,哪个会走商?还不是为了挣一口饭吃。
不独他们,徽商也是如此,要不然,那句话怎么来的?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这说的,就是徽商,其实,也是在说这个世道下所有的商人。在这个年头,第一次出去走商,身上唯一带的,除了那身衣裳之外,也就只有腰间的一根麻绳了。麻绳是用来干嘛的?平时束衣服当腰带,有活计干的时候用来绑东西,没有活计干也实在是活不下去了,那就干脆一点,自挂东南枝得了。
说出这样的话,本来就是丧气、服软、怕事儿的表现。就不知道,这老亢头是不是故意如此。
渠骁也道:“我听说一件事儿,唐人的学堂,蒙学堂,不仅教读书识字,还教打算盘、看账本儿。”
曹文是当时就跳了起来:“真的假的?”
“真的。宣徽府,知道不?”
众人点点头。
“专门替女王打理产业的衙门,每年要拿出一个亿的牡丹币,就为了贴补蒙学堂。而他们的蒙学堂的小学生,七岁入学,学七年,出来正好十四岁。若是家里有钱愿意供给,那就继续学,日后科举做官。家里没钱供养的,则自己出来做工,攒够了钱,想再入学堂深造的,可以继续入学堂。这蒙学堂的钱,一部分是国库贴补的,另外一部分,则是女王的私库里出的。据说女王最艰难的时候,欠了近九个亿的外债,依旧没有减这里的贴补。”
曹文是迟疑了一下,道:“华夏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女王怎么可能……”
“这是真的。据说,博陵公主已经在京畿一带收养孤儿,让这些孩子在蒙学堂里读书了。”
“不要钱?”
“对,不要钱。不止如此,听说唐人的法令,对十二岁以下的孩子,提供食物补贴。用跟银票一样的代金券,可以在宣徽府下的铺子购买食物。”
“竟然还有这样的好事儿?”
“是。一个孩子,一个月约莫能够拿到三百钱的食物补贴。”
“那,那可是很了不得的数字呢。”
在座的人都是生意人,听到一个孩子一个月三百文的时候,立马开始计算了起来。要知道,这年头,一个大人累死累活一天都未必能挣到十文钱。一个孩子一个月就三百文,那五个孩子,一个月就是一千五百文,一年下来,那就是十八两银子!一个中等之家一年累死累活,也不过是挣二十两而已。
曹文是忍不住道:“唐人女王可真是大方!如果生一个孩子就能白得三百文,只怕那些穷汉都会拼了命的生孩子。”
不能说这位女王不爱民,但是这样的政令,就是曹文是都在担心,这样的政令会不会抽空了女王的宣徽府。
范家那位代表终于开口了:“据我所知,这个标准,比唐国国内的补贴标准要少很多。”
渠骁道:“少不少跟有没有是两回事儿。对于我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