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长安城实在是规整大气,然而从后世过来的李明明觉得,却实在不够繁华热闹——后来去过东市和西市,才修改了这一印象。
崔莺莺对在长安的大宅印象很浅,李明明观察着,这所宅子很不小,只是门开在东南角,而不是正中——因为宅子是先祖留下来的,先祖官高爵显,可居大宅,后代官位小,再住这样的大宅便逾制了,但是卖也不好卖,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便在东南角开个门,这一权宜就又权宜了好几十年。不过这种逾制的事在长安不少,朝廷也并不深究。
郑氏车到了门前,早有奴婢迎了出来,当下启中门,车径直进了门,郑氏在二门下车,得到消息的长房和三房的人已经候在那里了。
李明明按照崔莺莺浅浅的印象,拜见伯母和婶母,又与姐妹们见礼。
伯母王氏也是世家夫人的气派,不过看着似乎比郑氏柔和一些,婶母周氏明显要直爽一些。
在路上,郑氏就给李明明科普了,王氏也是山东士族出身,且是嫡系嫡女,嫁给崔大伯算是低嫁了。用郑氏话说,王氏“雅重温柔”,“你若学得你伯母一半,我也放心了”——这是来自妯娌的评语,真实性应该颇高。
郑氏对小婶子周氏评价也不错,“直爽磊落”,不过也要加一句“可惜不是旧族出身”。周氏出身“新贵”。其实叫李明明说,也不新了,周氏祖先是开国跟着打江山那一拨的,到现在也多少代了。不过是郑氏这种动不动上溯几百年的认为其家族资历太浅。
郑氏与妯娌们多年未见,过去也不是没有争胜心,也不是没有小龃龉,但这么多年了,又长期聚少离多,关键是分了家,没有多少利益的纠葛,这时候见了竟然有些情真意切的高兴和唏嘘。家族还是要团结和睦,相互帮扶,才能长远的。
姐妹们也见礼。堂姐是王氏所出,堂妹是周氏所出,李明明仔细打量这对姐妹,堂姐活像伯母的缩小版,一看就是个淑女;堂妹则一派天真活泼,可见“有什么妈,就有什么闺女”这句话是很靠谱的,不过想起崔莺莺和郑氏——李明明囧了。
若论长相,李明明或说崔莺莺却是姐妹们中最出挑的。
王氏拉着李明明的手,笑道,“二娘真是长成大姑娘了。”李明明在姐妹里大排行是二,所以以后就可以人称崔二娘了。
周氏道,“小时候看着便玉雪可爱,这长大了更不得了。”
郑氏笑道,“别夸她,尽淘气,我看还是大娘和三娘更好些。”
王氏、周氏又夸欢郎。
一会儿从先生那被叫回来的三个堂弟也来给郑氏见礼——一位出自长房,二位出自三房,另有一位大堂兄去国子监上学了,暂时不得见。
兄弟姐妹们又见一回礼。然后郑氏便带着李明明和欢郎回自己的院子。
一通收拾后,总算安顿下来。郑氏与长房三房又有各种礼物往来,李明明把崔莺莺过去存的针线拿来应景儿走礼,倒也能凑合过去——记忆里崔莺莺并不爱做针线,这水平……连李明明这外行都觉得也就是一般。不过见了堂姐与堂妹的针线,李明明放心了,大家难姐难妹,谁也别说谁。
李明明发现自己这次穿越有点诡异,偏心的老祖母、争权夺利的伯母婶娘,勾心斗角的姐妹,这不都是标配吗?自己这穿的,都没有!让李明明这预设了好几天,想到宅斗还隐隐有点兴奋的穿越女,有点一拳打空的感觉。嘿,这样一团和气真的好吗?
不过也有一样没预设错的——上学。
没错,姐妹们竟然还单请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