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34.立威(2)
    朝中老臣大多看杜国安不顺眼,禄王乃是太-祖嫡亲的长兄。此人无德、无能,又没有什么胸襟,平生既好享受,又刚愎自用,并不是个好相与的人物,但他样样都不好,唯独投胎的本领的好,赶上太-祖对亲眷仁厚。

    随太-祖起兵的亲近族人不少死在战场上,所以活着的那些就显得分外珍贵。

    再加上禄王并不是得人心的性格,将他放到繁华的江南,太-祖也不担心他与当地世族大家联合,反而能用禄王的庸碌贪婪衬托出朝廷的光辉伟岸。于是,禄王平平安安的盘踞在江南的小片封地之中,享受当土皇帝的荣耀。

    杜国安此人出身贫寒,曾因过目不忘的本领被当时大才收入门庭做弟子。大才也未曾看错了他,他精于诗文,深通儒、道、法三家,二十六岁出师的时候,他师父曾说已经没有能够教导杜国安的本事了。

    杜国安本人也立志要有一番作为,改变他贫寒出身带来的困窘处境。

    杜国安才学出众,不是个矫情的人,与人交谈的时候妙语连珠,很快和明相攀上关系,成了明家的座上宾。某次宴饮的时候,杜国安曾在醉后直白的与明相说,“都说文士读圣贤书,有青云志。每次提到钱,就好像很庸俗似的。真是奇也怪哉!这世道为什么对读书人如此刻薄,难道好日子是读几本书就能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我读书就是想有个官职,能让自己和家人吃饱穿暖,有什么不能对外说的。”

    杜国安的话虽然没有寻常文士动不动表明自己心如白雪的高洁风范,可也没有不妥当的地方,颇为诚恳。明相当时认为寒门出身的杜国安若是任职,必定能脚踏实地,成就一番功业,不但改变自己的贫困家境,也能令天下寒士得以蔽身,因此,在酒宴过后,将杜国安举荐给了太-祖。

    当时天下抵定,朝中缺少人才。明相是太-祖的左膀右臂,他举荐的人一定不会缺少才华,太-祖一听说杜国安的名字立刻将他宣召进宫,亲自接待了杜国安。

    太-祖打定主意,只要杜国安塌实肯干,他即便腾出九卿的位置也会以一方大员的官职善待此人。

    不成想,杜国安见到太-祖后,夸夸其谈,对于刚刚安定下来的朝堂不说缓政宽仁,倒字字句句都是如何针对各地豪强,严刑峻法让他们卑躬屈膝。

    秦朝虽然重法家之术,可发展了几百年下来早就意识到只有“法”是不够的,也不能缺了其他学派的描补支持。杜国安此话一出口,太-祖当即变色,对杜国安本人十分反感。

    可人是明相送进来的,太-祖不好疾言厉色的将人哄走,思考了杜国安这条十分有煽动力的三寸不烂之舌后,太-祖想起了即将动身去江南的长兄禄王,把人送到长兄身边。果然,杜国安和禄王一拍即合,话里话外都是当个大王要如何高深莫测,对待臣下该怎么摆谱的话。

    把他们一起送去江南的时候,太-祖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明相因为杜国安在太-祖面前胡言乱语,也狠狠丢了面子,自认没有识人之能,此后再看中什么投书给他的文士也要先拘在丞相府中,给自己打下手办事两三年,确定是能做实事且思想符合秦朝现阶段发展的才会再说给太-祖和先帝认识。这种办法虽然极大的拖慢了人才进入朝堂的速度,可确实再没出过令皇帝和明相一起尴尬为难的情况。

    按道理说杜国安跟着禄王去了江南,事情到此就该结束了。

    可禄王蠢笨,只要几句看似有理有据的话就能把禄王说得晕头转脑,杜国安在伺候禄王七年多之后,忽然腻烦了。他不再想陪着禄王在封地之中搜刮民脂民膏、大兴土木,看到秦国蒸蒸日上,曾经在杜国安醉酒之后说过的话再次浮现在他脑中,他又想去当国家建设的总工程师

-->>(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