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云南“北大门”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公元200年,东汉建安5年。
横江畔,商船即将启航,一个后生从南面匆匆赶来,边跑边挥手:“劳烦捎带下!”船总令手下人重新支起艞板,后生颤颤巍巍的上到船。船总将他上下打量一番,见他三十岁上下,青衣小帽,背一褡裢,补丁开线处,隐隐露出书卷,猜测是位穷书生。书生喘了几口粗气,拂拂汗水,双手合十作揖:“多谢多谢!”船总问道:“我们运送货物南下,一路恶浪险滩,你要到哪里下船?”书生略沉思,仰天叹道:“我王某生性放达,四海为家!”
“2009年1月7日”,林霖打上日期,敲键盘的手停住了,他起身,端起咖啡喝了一口,打开抽屉,捧出档案袋,从里面拿出一大叠照片。上个月,他被报社派出,作为随行记者采访楼坝古墓群的考古挖掘现场。从宜宾坐车到了云南昭通市水富县,一路上,他上网搜索了大量楼坝古镇的传说趣事,发现古镇仍有不少未解之谜,有待后人揭晓。到了考古现场,专家们正蹲在一古墓口,小心翼翼的清理文物,林霖抓起相机,一头钻进保护区,“啪啪啪”几张闪光,工作人员喝令制止,他才出示记者证。
此刻,已是深夜10点,林霖坐在书桌前,一张张翻看照片。第一张照片,三颗蜻蜓眼琉璃珠,难以想象,在地下沉寂了1800多年,珠子的色泽依然明亮光鲜,如刚打制出一般,它是汉朝贵族的随身配饰,既是身份象征,又有辟邪功用。第二张照片,一盏硕大的青铜连弧铭文镜,在当时也是贵族的用品。此镜锈蚀严重一些,但纹饰图案依然清晰。第三张照片,却是一件举世罕见的稀奇物件,一面铜鼓。这铜鼓并非墓葬现场的出土,而是附近村民在自家地里干活的时挖出的,整个铜鼓重约15余公斤,鼓竖腰撇足,左右两侧有双耳,每耳上有三方穿,鼓心饰以十二芒尖太阳纹,鼓体四周铸有三弦,中间为螺旋纹,两边为叶脉纹。经县文物部门现场初步判断,该铜鼓是一个早已消亡的少数民族——僰族的神器,在这铜鼓的侧身上篆刻了一行隶书,像是祈福咒之类的文字,专家考证,铜鼓的年龄约有1000多年,从这行隶书上判断,朝代应是东汉。祈福咒的意思大致为,祈祷天神、赤帝保佑风调雨顺,农耕狩猎。奇怪的是,里面竟写进了一个汉人的名字“王生”,一个汉人,名字为何会出现在僰族的神器上?专家的解释是,这个发现再次证实了自汉代以来,南方丝绸之路带来的民族大融合,林霖却不以为然。为何铜鼓没有出现在墓葬群里?为何铜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