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9.待替换2
    29、1929年作品《魔山》获诺贝尔文学奖。保尔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30、1930年作品《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美国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31、1931年作品《荒原和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瑞典诗人。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32、1932年作品《有产者》获诺贝尔文学奖。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获奖理由:“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33、1933年作品《米佳的爱》获诺贝尔文学奖。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34、1934年作品《寻找自我》获诺贝尔文学奖。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意大利说家、戏剧家。

    36、1937 年作品《蒂伯—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法国小说家。

    获奖理由:“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4-5]

    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

-->>(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