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畋一直看不上宋威剿匪的打法套路,他认为这人不但不会打仗,而且气量也小,若是将张自勉划到其下管辖,那宋威肯定会因嫉贤妒能而加害张自勉,如此一来,匪未能剿,朝廷还会损失一员得力干将,而且这一次宋州能获大捷,也是因为张自勉驰援及时,和他宋威关系不大。
既然一群宰相持不同意见……那争论在所难免。郑畋所言王铎和卢携都很清楚,但两人还是力保宋威,认为宋威有将帅之才,两年中更是辗转千里追剿叛匪,如此毅力,实可堪大用。
面对王卢这番说辞,郑畋倒是显得很从容,他反驳的理由也很充分:既然是个将帅之才,那为何这能调度五方军力、坐拥十万大军的将才,却在两年之内被几千叛贼牵着鼻子满世界溜达……这难道不可笑么?
吵到最后郑畋干脆直接建议圣上,应当即刻全权罢免宋威,林立良将。
面对这番争吵,皇帝的态度又是什么呢?
皇帝很镇定的……没有表态,他似乎对这几位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宰相更感兴趣。
伴君如伴虎,几位宰相也深谙此理,郑畋也不傻,见皇帝不表态,他自己也放缓了些态度,表示就算不罢免宋威,那也可以让朝廷再加派四千兵马与那宋威,剩下三千仍由张自勉率领,如此如此。
可皇帝还是不表态,不仅不表态,他还将王铎、卢携以及郑畋的建议给全数驳回,既不同意将张自勉划分到宋威靡下,也不同意让宋威和张自勉分兵……总之吧,皇帝对几位宰相的建议统统不同意。
是因为皇帝有更好的想法?
其实不然。
此时的僖宗才坐了两年龙椅,他才十五岁。
对于这些事,少年皇帝才没想这么多呢,王仙芝也好,黄巢也罢,宋威也好,张自勉也罢,无所谓,这些问题在僖宗看来都应该都是田爱卿的事儿,他这时候关心的,只是自己后宫那几只前些天花大价钱买来的斗鹅。
于是这一次宋州大捷禀回朝廷带来的结果只是:郑畋一怒之下辞官归田,王铎卢携的奏折被驳回、宋威和张自勉既没得到新的调令,同样也没捞到一丁点奖励。
这让宋威恼怒异常,他更是将这愤怒归到了王仙芝的头上。他认为自己当下在朝廷如此失宠全都是因为王仙芝不听话引起的,明明自己十万大军就跟在身后,王仙芝还如此嚣张,掠夺城池一天比一天疯狂,完全不给自己面子,这小子完全不上道。
既如此,就别怪他宋威不客气了!
正是持这样的想法,宋州之战后,宋威就一直在观察王仙芝的动向。他恨王仙芝,更无法接受这人将来还要和自己同朝为官,若真如此,对他宋威而言简直就是奇耻大辱,所以他刚打听到王仙芝有意投降的消息,便派人在半路劫杀义军使者。
他不会也不能让王仙芝得逞。
宋威这番心思杨复光不知道,王仙芝不知道,作为送信商谈代表的尚君长就更不知道了,直到随从被杀、自己被捕,尚君长都没反应过来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被抓入陈州衙门,认出堂中武将肯定不是杨公公之后,尚君长才稍微有点头绪。
看来自己是遇到了伏兵。
尚君长到底是在王仙芝队伍里任军师一职,他很快便镇定下来,目前义军身处四战之地,他估摸着杨公公招安义军的消息大概还并未在前线扩散开来,周围奉命围剿的官军还不知道这事儿,所以自己才会被缉拿,这是个误会。
念及此,尚君长便对堂中端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