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金属各种好。但开采冶炼,先知也没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懂土法冶炼的知识,却变不出矿石来。
倒是石器什么的……嘿嘿,还是有些想法可以拿出来搞一把,造福人民大众。
说来,这帮子“专业人员”,以后要勉强拿来当“科工院”用了。
说到贡献,就说到了组织形式。
部落里虽然出现了“家庭”、“个人财产”之类的初步形式和概念,但还是以原始共产为主。
个人拥有少量私产,但主要是工具、装备、住宿用窝棚。日常的生产活动,仍旧是集体合作共享模式——共同出力,一起分享。
拿现有情况而言,一处聚居地就像是一个大家族。由小家庭附属在大家族之上形成联合,家族则对家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决策靠长老,行动听族长——也就是长老边上那个小年轻。
至于部落……
除了当前这个聚居点,附近还有多个同属华夏的聚居地。而这些个“家族”的合总,才是整个部落,整个华夏。
换句话说,部落的总人口,远比当前所见这百来号人,要来的多得多。
好事情!
人多好!
人多力量大。
人口少,整体所面对的生存压力可能比较小。毕竟吃饭的嘴巴少,需要的生活物资自然少,也就更加容易养活。
但是,人口,换个侧面来讲却是生产力的一大要素:劳动者——没有劳动者,物产可不会凭空出现。
再要说得不太好听些,人,还属于另一大要素: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时的资源和工具。
人口不仅能带来物资产出,同样还会有产出,也是武力的基础。
想象一下,当身处荒郊野外之时,或孤身一人,或三五的小队,或大群人聚集……的情况。人数多少将直接导致心态的不同。环境越危险,人越多就越安全——不论是因为力量集中,还是风险被分摊。
再者,大型一些的工程,人少了实在干不了。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或终有完成之时……可时间上遭不住啊。
总之就是,除非生活物资不足,从而引发内部矛盾、争夺、冲突,进而带来不稳定,人口是越多越好的。
也因此,“人口普查”势在必行。至少得知道,必要之时有多少人力可以动用……该找机会开个“人民代表大会”,好加深彼此的联系,也顺道了解一下各处的状况。
尤其是现在。还还不知道有多少人,真乐意有自己这么个天降系的先知。
说到各个聚居点。之所以百多人一地,分散居住,其主要原因是:受所能获取的生活物资——更因该说是“生存”物资——所限,而导致的结果。
部落掌握了初级农耕技术,脱离了“野人”那种“走到哪里就吃住到哪里;哪里有吃喝就往哪里去”的,完全依赖于狩猎和采集的游猎生活,出现了种植和定居的倾向。
然而粗放型的农耕方式,不论种植技术、工具水平,还是作物自身产量的因素,一片土地能养活的人口存在着一个并不高的“天花板”——“不高”还是粉饰美化后的遣词用语。
采集和狩猎依旧是生存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故此,当一个聚居点的人口“太多了”之后,“分家”工作就必须启动——一地物资实在养不活多少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