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西边高山延绵万里,所谓的傍晚,也是看不到红日赤霞的。当然,这与代表团毫无干系——就算有观赏美景之心、感慨天地之意,也不会是出现在这种时候。
太阳就要下山了。
代表团的前半程走得飞快,几位上年纪的仿佛也已换老还童。但遇到的后半段,因为这个要试弓,那个要投矛的,速度大幅衰减,乃至进村前还被之前不知在忙活什么的探索队给赶上了。
就这小半天的路程,诸代表深感此行不虚。越临近终点,更是愈加地或隐或现的兴奋起来,期待和幻想着村里还会有怎样的惊喜等着自己。然后……
一座巨大的篝火堆,最先夺占了众人的目光。
是的,在聚落广场处,有一前所未见的巨大篝火堆。
虽然造型与寻常篝火大不相同,尺寸相去更远,且因尚未点燃而让人不敢直接下定论……但就摆放位置来看,是篝火的可能性最大。
今天的晚会,一定充满光明——物理意义上的。
众人如此感慨。
众多头领到访,用一场盛大的歌舞晚会以示欢迎,是应有之仪。
先知考虑到这回人数众多,与其小火堆点得到处都是,不如直接摆个大号主光源来的亮堂,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比传统意义上的大型篝火堆还要大上好多。
这玩意的样子,或者说木材的堆放结构,与寻常圆锥型的大相径庭。
传统的大型篝火,需先插一木柱为中心主立柱。周边使用稍细木棍围绕,倾斜着搭靠在木柱之上,构成大框架。之后再依次使用更加细小的树枝,在外逐层围建。
之所以要斜着、要内粗外细……“野人”虽然不知道空气流通、氧气助燃什么的大道理,但常年的经验告诉他们:这样才能烧得充分烧得旺。
可现在这个篝火堆,却是方方正正,直筒造型,中心是零散投入的大量木料。若能从空中俯窥,当可以看到一个四边出头的“口”字,又或叫八脚短缩、中心放大的“井”字形状。
修建方式很是简单。
选取差不多长短粗细的原木,作为框架的主原料。
先取两根木柱平行放置,相距略短于柱长——这里是第一层。
另取两根,垂直于第一层两根木柱,分左右搭其两端,形成口字形——此为第二层。
再取两根,垂直于第二层,摆在第一层上方,做为第三层。
……
如此多层之后,最上两层则不再使用圆柱形木柱,而是改用将木柱正当中一劈两半的半圆柱——用圆的也不是不可以,但先知怕它们会滚动,特意换用了两层半圆。
之所以是口字型——其实应该说“侧看呈目字型”——那也是先知从某野外生存节目中学来的,说该造型有利于木材充分燃烧云云。
具体原理倒是没讲,但不影响先知自己分析:
一,口字型、层叠式,的搭建方法,能相对简单地建造出更大更高的主体框架。
二,建好之后形似炉膛,中间可一次性投入大量燃料。
三,通风性能良好,每层两条空边,四壁总计有一半的表面积,可任由空气流入。
……
可能还有其它优点,也可能存在未知的缺点。但在先知使用细木枝模拟展示了一回之后,、等纷纷表示:这个好,就它了。
于是,一个超乎代表团想象的,叫烽火台都行的大篝火堆,耸立在了广场中央。
这边还没感叹完火堆的高大上,稍远处几座建筑又印入了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