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鲜肉切割成细长肉片,挂在类似报刊架那样的多横杆烘烤架上,将肉片中的所有水分都烘干,可以说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这种处理方式,即能有效保留营养成分,又方便制作、携带与食用。保持存储环境干燥的情况下,存储时间也完全没有问题。
大块肉条直接风干,就是将肉条悬挂在阴凉通风处阴干,属于另一种常用制法。正常情况下,即便外层长毛(霉菌),内部的大部分食材也不会有问题。只是,这对制作环境有要求,也必须是气温下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更大的成功可能。现如今多于秋末冬初时进行少量制做。
相比阴干,用大太阳直接晒干要方便得多。虽然对阳光资源的要求比较高,但在夏末至冬初时段却也不用过于担心。
不论用哪个办法,干燥保存以免霉菌滋生,都是重点中的重点。在族人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发现,挂在篝火堆上不但干燥有保证,吃起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经过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技巧终为人类所掌握。
而这第三道菜,要展示正是先知对于熏肉的改进。
与直接将肉挂在火堆上这种粗糙做法相比,先知想到的,能简单实行且直接有效的改进,有两个。
一是熏制用的木材。
用不同的木材熏烤会有不同的风味,据传果木熏烤会有果香,其中苹果木燃烧后味道微甜(?)。不过,也有一部分种类的木材在燃烧时,会带有浓烈的树脂味道,不好这一口的,必须注意了。
不同的树木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成分也不相同。想来是燃烧之时,或挥发、或飞散,直接间接地附于肉块表面,再渗入肉里了吧……管它鬼的原理。反正果树不能乱砍,只要注意别用了有怪味的就成好。
对了,少量使用果木,也是没问题的——人家果园每年可都要修枝呢。
除去燃料,另一个就是在肉本身下工夫。五花肉本身比纯精肉要鲜美,而自从有了精盐,腌制这道工序就出现在了各个食谱之上,这熏肉也不例外。
虽然少了各种辛香料,但用去皮五花制作的熏肉,凑合着也能叫培根吧。呃——还是该叫腊肉……更合适些?
腌五花,果木熏制,两者合二为一,再加上石板煎烤。这鲜香……吃过的都说好,唯怨量太少。
当然,先知还为熏制特意建了来改变原本“开放式”的烟熏模式,这也使得成品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只是当前,新技术,才起步……大家懂的。
第四道,炖肉。
咸肉,腌五花,切方后小火慢炖……
肉烂汤白,鲜咸可口。只是缺了竹笋,让原本想到腌笃鲜的先知,只能退而求其次——谁让配料不全呢?只好拿肉炖肉,再添些不知名的野菜、坚果、果脯之类来凑数了。
先知不满意,但其他人却开心的很。
咸肉,虽然也是用盐腌制的,但腌制时间更长。
短则半日。这个不耐存储,早上腌了晚上最好吃掉。长的,腌上四五天,待内外腌透后,于背光通风处阴干。之后可移至干燥阴凉处长期收存。若能在大太阳下晒上一段时间,风味更佳(这个见仁见智)。与腊肉相比,它不经烟熏,但蛋白质会分解出谷氨酸等物质,自然增添鲜美。
炖肉好吃,腊肉……啊,那个,培根,美味。但更让代表团开心和兴奋的,是盐在食物保存方面的作用。可以预见,未来越冬粮的花样和来源,会更加地宽广了。
第五道,烤内脏。
这也是个拼盘,由心肝肾肠等,切成段块,或明火,或石板,烤制而成。
内脏在族内被视为“好吃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