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这话倒是说得恳切,这也确实是目前对太孙一党而言,最优的解决方案。毕竟除他之外,在场的都是典型的少壮派,年纪最大的也不过四十出头,如果朱允炆上位,这些人确实都是他接下来几十年的核心班底。
相比之下,刘三吾已经八十开外,说句不好听的,现在他每活一天都是赚到的,更谈不上什么辅佐朱允炆了。
不过纵使是这样,他能这样真正死生看淡不服就干,也算是一条真汉子。徐钦内心对他这种气节也是极为佩服的,只是可惜有骨气的人总是死得快,反倒是有些油滑的留了下来,这大概就是更高层次的劣币驱逐良币,也是后世那个“剃发易服令”最阴毒的所在。
而且不管他是出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也好,还是个人、小团体的私利也罢,总之他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徐钦可以佩服他的气节,但是却无法赞同,更不可能附和他的选择。
“坦翁先生高义!允炆无以为报,唯有他日大业有成,定不负先生期许而已!”说着,朱允炆也是深深一揖,充分体现出了一个“礼贤下士的明主之风”。
当然,这确实也是朱允炆的一个优点,对于他看得上的臣子,他是真正极为信任、极为倚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将其作为一个“朋友”而非臣子来看待的。
相比于朱元璋的残暴型独裁统治风格,这种风格自然是更能讨得臣子欢心。不但在某些打着自己小算盘的人会对他趋之若鹜,就算是在绝大多数真正的君子眼中,这也算得上是有一种仁君之风了。不过徐钦由于有后世的历史经验做参考,却较绝大多数人看得更透彻。
他并不是真正的圣明之君,反倒是个小糊涂虫,他的这种礼贤下士,也并不是君臣共治天下的初级阶段皿煮,反而还是在一种糊涂的独裁基础上的偏听偏信,带有纯粹的理想主义色彩。
甚至在很多地方还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外宽内忌,尤其是历史上他对徐家的一系列作为来看,实在是让人心寒。而徐钦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徐家大少爷生活,自然而然地会进入角色,不管是对徐辉祖怀疑,还是当殿亲手刺死徐增寿,都足以警醒他,让他明白自己在这个东宫集团中的真正地位。
最终众人经过进一步的商议,最终敲定了接下来的行动方案。主攻手自然是由坚持一定要主动请缨的刘三吾担任,由他以从门下听到的消息为借口,将此事摆上台面,并且直接向朱棣发难。齐泰或许是受到练子宁和刘三吾先后请缨的感召,决定以兵部侍郎的身份作为助攻,也好稍稍分担一些刘三吾的压力,并且让整件事的逻辑更为严密。
之前主动请缨的练子宁,由于被刘三吾抢了生意,倒是清闲下来了。至于剩下的人,那就更是只剩下了摇旗呐喊的份。
密议完成,徐钦回到家里,可谓是感慨良多。
世事无常,扑所迷离。尤其是在这个世上最大,汇集了最多高智商人士的名利场之中,每个人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有谁真能够说得清呢?
几乎对书法没有任何兴趣的徐大少,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慨,难得地在书房中单纯地挥毫泼墨,而满篇写下的都是“忠奸”二字。
“夫君这是?”
“有感而发罢了。”
“莫非是觉得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有些顾影自怜?”
这话让徐钦实在是有些哭笑不得,夫妻二人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之后,朱雨宁的毒舌属性也开始飞速觉醒,随时随地张口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