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10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更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成为国家特有传统文化艺术的珍贵文化遗产。并与我国刺绣、窗花、古琴、国棋、国画等历史文化艺术,共同发展成为我国流传至今的最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之一。

    从古至今,颜柳欧赵、苏黄米蔡,外加“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等古代著名书法家,哪一个不是经年累月、积淀已久,终成一代大家。也唯有我国这个古老的国度,才有这些以一个国度的字体书法而成名历史的人物大家。

    而发展到现代社会,先是西方文化的逐渐渗入,再加上我国注重于对科学发展,多少有些对传统文化的忽略懈怠。以致于现在学生学习数理化居多,但学习传统文化的却少之又少。但即便如此,当今读书人,不会写毛笔字,亦以一笔好钢笔字而为豪。

    一个人特有的字体笔法,是他经年累月练就的最基本的文化涵养体现。古人云:“学书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因此,书法大成者,必以经年累月之年龄,方为深厚之基础。

    可若有朝一日,你听说有人以五岁稚龄当街写对联,该作何感想?

    黄旭是一名十分爱好传统书画、骨子里带着些古文人气息的记者。今日,就见识到了这样一件颠覆自个儿三观的事件,

    三十来岁的他,家里孩儿也有七八岁了。当了文化记者、编辑数年,依旧爱此行业,乐此不疲。这一天,他浪荡在x市的大街上。想着可不可以采集一些新闻信息,能够放到《文化周刊》上做新闻。虽然,现在人们对《文化周刊》这种喜欢老生常谈介绍传统文化、纪实报道的书刊,已经渐渐淡化了兴趣。《文化周刊》也即将面临倒闭的命运。可在《文化周刊》干了有十年的他,实在还想尽最后一把力气,帮一把日暮西山的《文化周刊》!

    就这样,到处瞎逛、希望可以采集点社会新闻的黄旭,顺理成章的发现前面中兴广场上,今天不知为何多了好多人。

    带着蓝色暖帽、穿着皮袄冬衣的黄旭,透过冬日里熹微的阳光,嘴中呼出一口看得见的白气。看着前面拥挤的人群,咧开嘴巴露出虎牙,笑了!

    不到半月过年了,大伙买办年货买得真积极呀!卖各种年货的中兴广场,每年过年总是那么火爆。

    只是……望着前面有些挤得过分的人群,黄旭实在有些奇怪。只可惜,被冷气打湿模糊不堪的大圆近视眼镜儿,怎么也看不清。所以,他一把摘下眼镜,用纸巾将镜片儿重新擦了把,这才重新戴上。

    咦?大清早的,买年货的人挤成一团,还怎么买?

    好奇的他走了过去,发现中兴广场的那群人,确切说,应该是围成一个圈,集中在一个摊位上。当了十年记者的老油条黄旭,一看此场景就嗅到了他今日寻找多时的“新闻”信息。

    如此场景,如此聚焦,如此引人注目,这简直就是最典型的新闻预兆呀!

    兴奋的黄旭赶紧拉了一个拼命往里面挤得中年汉子,笑问道:“大哥,你们都围在这儿看啥呢?”

    中年汉子把手拢在袖筒里,笑呵呵道:“兄弟,你不知啊!我听人说,里面儿有个五六岁的女娃儿。在那儿站着写对联呢!”

    “啥?”

    黄旭震得直接把眼镜儿一摘,瞪大两个不大的小眼儿说道:“大哥你没开玩笑吧!五六岁?你确定不是十五六岁?”

    他闲来无事也练了十来年毛笔字了,最多是把喜欢的字帖临摹了一遍,写得顶多能唬唬不会写毛笔字的人。在那些练了几

-->>(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