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凯拉来说,她也许做出了明智的决定,或者说有利于她自己的决定——选歌真的太重要了,握有选歌权力的人,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曲风曲调。比如,一个人选了自己擅长的慢节奏情歌,但其他人擅长的是饶舌,那这首歌就只对前者有利了,或者一个人擅长的是高音部,所以选了调子比较高的歌,这样对擅长中低音的选手也不公平。
伊莉倒不是真的对素未谋面的另一个队友如此关心,也不是追求完全的公平正义,但在她的立场,除了不太擅长饶舌嘻哈之外,乡村流行她都能唱,也有自信通过评委的选拔。
某种程度上说,评委的标准可能没有观众来得高,评委更关注选手的唱功,85分和90分的唱功在评委们看来是一目了然的,但观众更容易被选手的外形好坏和所选歌曲的主观喜恶影响,他们当然听得出来60分和90分的差别,但85分和90分也许就强人所难了。
这并不是说观众水准不高,而是观众们到底不是专业的音乐人士,他们的强项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在这点上,当然是评委及不上他们。但相应的,除了少数天生乐感较强的或是对音乐有所了解的,大多数观众多听几遍也许也能听出选手处理细节的好坏,但只过一遍的时候可能就没那么敏感了,这时候,长相出众又选了对观众胃口歌曲的选手就有优势了。
在伊莉的角度上,她能确保自己的发挥,在这基础之上,她当然希望另外两个队友也能有不错的表现。也许有人认为,其他人的表现无关紧要,这是一个歌唱比赛,不是什么选拔领导者的比赛,其他人表现得越差,当然就显得自己越好,这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其他人表现得越好,自己表现得更好,自己的实力不是更容易受到肯定吗?是做矮子里的高子,还是做高子里的巨人,这才是问题所在。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奥斯卡影后中,是评奖大年的影后有说服力,还是小年的影后有说服力?前者从同样演技高超、发挥极佳的对手中脱颖而出,后者却只是战胜了同样表现一般的选手,即使侥幸获得了胜利,各种嘲讽也会接踵而来,不然时不时的水后称呼是怎么来的?
一个明智的获胜者都会去歌颂自己的对手,这不仅是为了显示自己心胸宽大,更是为了让自己的胜利价值万金,变相抬高自己。
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对自己的实力有足够的信心,如果实力不足,那就老老实实蒙混过关吧,侥幸得到的胜利也是胜利,总比输了好,对吧?
站在伊利的立场,她对自己的发挥有信心,她有自信不会被其他人的表现压倒,所以她当然希望队友们都能发挥出色。说得再腹黑一点,如果凯拉选择了她擅长而另一个人不擅长的歌,对伊莉来说,就是用另一个人的糟糕发挥来反衬出她们俩的优秀;但如果能选一首三人都擅长的歌,那么,就是用两个队友来衬托出自己的实力。
于情于理,伊莉都不会在这时候配合凯拉的打算。
考虑得再远一点,一旦选定了歌曲,三人还要商量每个人的歌词。歌词的分配比歌曲的选择还要重要,一首歌中,肯定有比较有难度的部分和偏简单的部分,前者更有发挥的空间,而后者的表现空间就非常有限了。
就像一张数学试卷,即使小学试卷考了一百分,但另一人高数试卷考了八十分,难道前者的一百分更有含金量?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后者的成绩才更有说服力。
当然,同一首歌中,难度差距也许不会悬殊,但确实存在着差别。
海选时,伊莉唱的确实是不起眼的开头部分,而她唱得足够好,而唱高潮的选手本来就实力有限,发挥不佳,所以伊莉才成为唯一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