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朝自以为是,采取怀柔、融合政策,短期内的确收到一些效果。比如南匈奴进入长城内安居下来,融进汉族。当政者只看到眼前效果,政绩斐然。
但是,他们没有换位思考。
南匈奴选择了低头,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驯服。大汉朝强大如斯,即便有人想反抗,大环境不允许他们妄动,这才造成表面上的驯服。
大汉朝不会永远强大,朝代也有寿命。
所以,当朝廷乱的时候,南匈奴又开始蠢蠢欲动,如蔡昭姬这般遭遇的人举不胜数。
一个南匈奴数量还有限,魏晋之后更多的游牧族进入长城之内定居,埋下了祸根,以至于造成史无前例灾难。
游牧族与农耕不一样,他们的野性没有驯化,与中原相比,他们缺乏教化、野蛮,甚至低等。平静只是暂时的,因为没有适合的温床,唤起他们的野性,魏晋之后,他们的机会来了,所以,也就有了两脚羊。
在秦宜看来,大多数执政者都是自私的,至于身后可能发生的事,他们才不管,反正看不见。
秦宜不同,他认为自己是有使命的,下决心彻底解决这片大陆上的后患,留给后人干净的社会环境。即便汉人内斗,那也不会赶尽杀绝,他们要的是权利和地位,没有人口他们什么都不是。
想想身后发生的悲剧,秦宜不寒而栗。语气等待将来发生,不如将祸根铲除。
不是秦宜凶残,这是人种斗争,谈不上仁慈和凶残。
秦宜压根就没有怀柔的想法,神马融合,拉倒吧,大陆必须干干净净。
将来这片土地会不会发生战争,秦宜说了不算,为了权利汉人内斗,几乎是不可避免。秦宜能做的只是净化,让这片土地永远归汉人所有,能做到的仅此而已。
无论是乌桓还是南匈奴,秦宜也不想采取杀戮,那样太不文明。这两个民族融合的最早,有些已经汉化,一家人分不清到底是汉人还是其他族人,手段稍微柔和一些也无不可。
但也有前提,不能再让他们有为祸的能力。
既然不采取杀戮,恐怕有些难度吧?秦宜有办法解决,他心里早就有策略。
男人嘛,战场才是他们的归宿,时间会解决一切,乌桓、南匈奴那些男人会在战争中消耗殆尽,哪怕年龄稍大一点,不再适合战争,那也可以为基本建设贡献余生。
没有血腥,一切都会解决掉。
在并州,这一切每天都在进行着,大批屯田兵进驻,排查所有南匈奴人口成分,调遣适龄人去干该干的事情。畜牧业照常进行,只不过属于屯田兵管辖之下,主力军则是大批匈奴妇人和老弱。
至于单于呼厨泉,秦宜给他一个富足的生活,还答应他将来会在新朝廷中给他一个官爵,名义上的。
不错,秦宜打算立国了,连朝廷新国名都想好了,取名“华”,建立大华国。
这段时间秦宜很忙,与诸葛孔明书信来往频繁,商讨新朝廷前期准备事宜。
秦宜所谓的忙,那也是相对的,比以前忙一些而已。其实,最忙的应该是诸葛孔明那帮子文官,建立一个新朝廷绝非简单的事,需要作的事情太多了。
要命的事,秦宜掺杂太多新元素,在丞相府之下设置六部或者七部,摒弃汉朝那些繁杂设置。
秦宜的想法虽好,但大多数人很难接受,这就需要来回折腾,来往的公文随之增加。
好在秦宜身边增加了一个蔡昭姬,小女子有才啊,上手很快,搞文案实在太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