婞直,就是顽固顶撞,不圆滑,刚烈直率,脑子不转弯。
也许他只是拖延了片刻,给大家撤离争取时间。让大家能够逃到高处,山地丘陵上,躲避洪水侵袭。
这个名字,在当时乃是贱名,可在我们看来,实在是妙不可言。
积石山也地处偏远,那里早已没人居住,所以只是‘导’。
“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树木。”
经历过洪水的朋友都知道,洪水是非常脏的,因为会把地下各种脏东西翻腾出来,还有各种污秽淤泥。
总结一下。
注意,‘大禹’是谥号,禹只是简称。他是第一个用两个字来表达谥号的人,谥号这东西,字越多越好,先秦基本都是一个字谥号,汉以后偶尔会有两个字的谥号。唐宋开始不要脸了,七八个、十几个字的谥号,清朝最不要脸,二十多个字的谥号都有……
但名字,晋朝以前,一个字为贵。
颛顼到底叫什么,我不知道,看过我前面解读的,应该还记得,我驳斥颛顼叫乾荒的说法。这里补充一下,当时我并没有提双名为贱的事,其实这也算是理由之一,颛顼名叫乾荒就离谱。
同理,舜的名字,也没有记载。
以舜小时候的落魄卑微地位,我估计是个特别贱的名,比如叫姚二狗子之类的,大概这意思,所以没有流传。
他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死了,估计是族里的长辈给取了这么个名字,浪漫点地说法,就是把振兴家族的使命,刻在他的身上。
他认为大禹治水是神话,是周人编撰出来的神,而非人,原型乃是商朝鼎上的虫形纹路。
很简单,首先一开始,其实连‘夏’这个字都没找出来,于是有人说甲骨文里怎么会没有夏字呢?所以没有夏朝。
从唯物历史观角度来看,他们的历史作用是积极的,最后推进了社会的进步……
在大禹存在的基础上,往回倒。
但是很遗憾,距离禹还有一千年。
五臧山经,一山连着一山,相隔多少里,出什么产物,有什么动物,动物吃起来怎么样,水从那里发,流往哪里去……都一一详实记录。
我们现在文化中写什么河、什么河,在古代写作什么水、什么水。黄河叫河水,长江叫江水。
昆仑之虚八方皆有高山,具体我不介绍了,以后专门讲昆仑时再说。
然而事实真就这么简单吗?山海经里有更多的细节。
也就是说,他两个注解,一个设定了息壤这样的神话物品,一个开辟了嫦娥后羿的爱情故事。
东汉初期的《九章算术》,就写了一个问题:“今有穿地,积一万尺,其为坚壤各几何?”
息壤一定是在高处,是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不然在那个时代,早就被冲没了,洪水来了,也不会以此论罪。
我寻思,这不甩锅吗?共工被四罪,是因为治水无功?驩兜被四罪,是因为推荐担保了共工,与之同罪?三苗不必说,蚩尤后裔,一直也没融合完,经常闹腾。鲧被四罪,在史记里也只是因为九年无功。
而屈原并没有这方面的立场,他是写出《天问》的人,对于一些玄奇、可疑的上古之时,抱有许多困惑,甚至质疑。
殛杀,全族流放!
无论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开别人的山,还要迁徙别人的民,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以现代的组织度,都是非常困难的事,那时代必然爆发极大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