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四十六章 一苇渡黄河(求收藏求推荐)
    半月有余,道聆和许清茹越过山地,穿过平原,终于抵达了黄河边的孟津渡口,只消摆渡过河,上得南岸,再前行十几里,他们便能抵达此行的目的地——大梁。

    十几天前,魏王一道诏令,宣谕以魏国为盟主的六大战国会盟将在逢泽之畔举行,以大梁为会盟的后援之地,不日后,魏王也将亲临大梁。

    在魏国小城听闻此消息后,道聆和许清茹分析再三,觉得庞涓很有可能将许净梧之尸首直接送往大梁,故也改变行程,前往大梁。

    此刻,孟津渡口就在面前,他们离大梁仅有一河之隔!

    黄河日夜不停的咆哮着,它的隆隆轰鸣震耳欲聋,气吞山河之势暴露无遗,犹如千万条巨龙缠绕厮咬,挟雷裹电,咆哮翻滚,齐刷刷地跌下万丈深渊……

    有时又好比千万根桩在振击地面,发出排山倒海的巨响。它气势如虹,声声都显示着自己气势磅礴……

    道聆在前几世便想一睹黄河之风采,但身在青城山,离黄河相距甚远,四世无缘得见。

    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正是由于他们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氏族的子孙,是华夏族人开辟了中华文化的新篇章。

    黄河不仅以它在地理方面的重要性而文明于世,更多的,则是黄河水,哺育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

    从第一颗稻谷掉进了黄河水中起,人们离开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发展起了领先世界一大步的文化。第一部农书在黄河水中浸泡;第一部兵书在黄河水中洗濯;第一部医书在黄河水中完善;的一部史书在黄河水中打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一不是受到了黄河水的哺育,从而开创了世界文明的先河!

    道聆老远便听到了黄河的咆哮声,此刻来到孟津渡口,初见黄河,得尝夙愿,甚是欣喜,但片刻之后,却发现他们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

    现下正是夜幕时分,摆渡的船家已然回城休息,河岸边倒是拴着一条小船,可那是在南岸,瞧在他们眼中,却无法企及。

    “聆兄,这可怎生是好,再晚一些,大梁的城门便要关了。”许清茹向河岸扫了一圈,未见一个人影,当下有些着急了。

    道聆矗立河岸,只见水域茫茫,既没有穿行之桥,也没有摆渡之船,连个人影也不见。

    “这可怎么过河呢?”道聆也有些焦急,风餐露宿多日,眼看大梁城近在眼前,却过不了河。

    谁知,天无绝人之路!

    正当道聆和许清茹无可奈何之际,道聆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一位船夫打扮的老者拎着一捆苇草,散步而来,在岸边坐下,看样子,好像也是要过黄河。

    道聆暗自盘算:这位老丈若大的年纪,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也罢!只好向他问问,看他有无船只过河了。

    于是道聆领着许清茹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作了一个揖,说道:“老丈,我要过江,怎奈无船,不知老丈可有办法?”

    老者抬起头来,见来人是个少年,他仔细地端详道聆,道聆琥珀般的眼眸炯炯有神,黑色长发被一个蓝色丝带扎起,斜插着一根毫无雕饰的木簪,身披蓝白长袍,举止坦然,仪表非凡。

    老者回答道:“我本是这黄河船夫,适才去近处折了些芦苇,当着柴火,今夕便睡这北岸的棚屋,明早吾子会接我过去,眼下我也无甚办法。”

    “老丈,你儿子现在能接我们过河吗?”许清茹期待地问道。

    “寻常时日,吾子也是随我住这岸边棚屋的,听涛吹风,比城里自在许多,夜晚也能接些生计。”老丈缓缓解释,但话说一半,话锋又转,“奈何这几日大梁城的商贾庆贺迁都事宜

-->>(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