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一章2修订版
    只见三嫂的二姐一身布依族打扮,头顶搭了粉红色的头巾,身上穿着藏青色的“順襟衣”(民族服装,扣子在领口和右边手臂下的位置,扣子是用布条做的挽花扣,两侧胳膊下方有个岔口)黑色裤子,胸前戴了绣着大红牡丹花的黑色围腰(小的围裙)。

    身后跟着她的几个姐妹也都是布依族打扮,看上去就像一支专业的山歌手队伍,所以对歌变得精彩起来,你方唱罢我登场。

    我们这边办喜酒新房酒时大多数时间都会耗在对歌上,农村人都喜欢唱山歌,听山歌,看山歌。因此每年春节也会有很多的村落举行山歌会,这是大家喜欢的娱乐方式。

    一路唱一路往家里走,终于在唱了近两个小时后客人被放进家去了,一场有趣的对歌结束了。时间也到该吃中午饭的了,于是喇叭里响起了“老幺叔”的声音:

    “准备坐桌吃饭了,抓紧抓紧啊,一轮吃完了二轮来”。

    “老幺叔”是寨子里的队长,寨子上哪家办啥大事小情的都是他来做总管安排,每次都会安排得仅仅有条。“老幺叔”喊话过后的半小时,丰盛热闹的中午饭开始了。

    酒席的饭菜是这样安排的,家里的堂屋(放祖宗牌位的房间,一般在整栋房子的正中央,比较宽大,秋收时节多把收回来的玉米,稻谷暂时堆放的地方),火垅边(吃饭看电视的房间,家人的公共地方),二楼的客厅,摆了桌,露天的场地上也就是我家门口,我家的晒米场也都摆了桌。

    一桌一个蜂窝煤球的火炉子(这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用的,我小时候都是用铁做的三角炉,烧的都是炭火),火炉子四周摆放十把小椅子,炉子上坐一口黑色的小铁锅,坐满十人的地方会有帮忙的人拿来碗筷,厨师就可以上菜了。

    我们这里的人喜欢吃辣,每桌都会有一小碗的干辣椒面和一小碗的盐,近几年装这两样的小土碗变成了透明的一次性杯子,这算不算是进步呢?

    以前哪家办喜酒都要整个队甚至整个村一起筹办的,不像现在到集市上去按菜单买菜,是到每家每户去讨菜,讨到什么做什么,肉就是自己养的大肥猪。

    那时候人们的邻里关系是透明的真挚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体现得很透彻。现在进城的人多了学会了很多先进的东西,酒席的菜就是明显的例子。

    我三哥定的菜单里有鱼,有肉,还有豆腐,素菜,很是丰盛。饭都是放在超大号的木镇子里(这木镇子是木头围成的圆柱体,中间是空心的,底部用两根小木棍十字交叉固定,盖上棕叶或者白纱布,顶部有比圆柱体大的圆形木盖)。

    饭是在灶头上用柴火蒸了几个小时蒸出来的,白嫩软糯,经营剔透,香气扑鼻。菜送到每桌的时候都是有点凉的,也是没有味道的,所以还需要二次加工。说是二次加工,其实就是放到铁锅里加热加盐加辣椒调味。这种菜的味道很是开胃拉饭,我最爱吃家乡的酒席了,满满都是家乡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

    一桌子的人个个吃的津津有味,锅里大多是放了干辣椒的菜,看上去红红的很开胃,这叫“一锅捞”,里面有胡萝卜丝,瘦肉片,油炸过的三角豆腐干,油水煮过的黄豆芽,可能还有海带丝,煮熟的排骨……

    七八种菜总有的,火候旺点的,锅里的汤还在翻滚,热气腾腾的,那叫一个香,看着饭都要多吃两碗。这次我家的新房酒有四十五桌,四面八方聚来的亲朋好友使得我们的寨子热闹起来,我家二楼堂屋,一楼堂屋,火笼边,门口,院子里全坐满了宾客,人头攒动,人声喧哗,热热闹闹的午饭时间大家聊着,吃着,到处充满了喜庆的味道。

    三哥还请了邻村两个吹唢呐的,一整天都能从嘈杂的人声里听到悠扬婉转的唢呐声,更增

-->>(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