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一章 进新房修订版
的中午饭开始了。

    酒席的饭菜是这样安排的,家里的堂屋(放祖宗牌位的房间,一般在整栋房子的正中央,比较宽大,秋收时节多把收回来的玉米,稻谷暂时堆放的地方),火垅边(吃饭看电视的房间,家人的公共地方),二楼的客厅,摆了桌,露天的场地上也就是我家门口,我家的晒米场也都摆了桌。

    一桌一个蜂窝煤球的火炉子(这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用的,我小时候都是用铁做的三角炉,烧的都是炭火),火炉子四周摆放十把小椅子,炉子上坐一口黑色的小铁锅,坐满十人的地方会有帮忙的人拿来碗筷,厨师就可以上菜了。

    我们这里的人喜欢吃辣,每桌都会有一小碗的干辣椒面和一小碗的盐,近几年装这两样的小土碗变成了透明的一次性杯子,这算不算是进步呢?

    以前哪家办喜酒都要整个队甚至整个村一起筹办的,不像现在到集市上去按菜单买菜,是到每家每户去讨菜,讨到什么做什么,肉就是自己养的大肥猪。

    那时候人们的邻里关系是透明的真挚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体现得很透彻。现在进城的人多了学会了很多先进的东西,酒席的菜就是明显的例子。

    我三哥定的菜单里有鱼,有肉,还有豆腐,素菜,很是丰盛。饭都是放在超大号的木镇子里(这木镇子是木头围成的圆柱体,中间是空心的,底部用两根小木棍十字交叉固定,盖上棕叶或者白纱布,顶部有比圆柱体大的圆形木盖)。

    饭是在灶头上用柴火蒸了几个小时蒸出来的,白嫩软糯,经营剔透,香气扑鼻。菜送到每桌的时候都是有点凉的,也是没有味道的,所以还需要二次加工。说是二次加工,其实就是放到铁锅里加热加盐加辣椒调味。这种菜的味道很是开胃拉饭,我最爱吃家乡的酒席了,满满都是家乡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

    一桌子的人个个吃的津津有味,锅里大多是放了干辣椒的菜,看上去红红的很开胃,这叫“一锅捞”,里面有胡萝卜丝,瘦肉片,油炸过的三角豆腐干,油水煮过的黄豆芽,可能还有海带丝,煮熟的排骨……

    七八种菜总有的,火候旺点的,锅里的汤还在翻滚,热气腾腾的,那叫一个香,看着饭都要多吃两碗。这次我家的新房酒有四十五桌,四面八方聚来的亲朋好友使得我们的寨子热闹起来,我家二楼堂屋,一楼堂屋,火笼边,门口,院子里全坐满了宾客,人头攒动,人声喧哗,热热闹闹的午饭时间大家聊着,吃着,到处充满了喜庆的味道。

    三哥还请了邻村两个吹唢呐的,一整天都能从嘈杂的人声里听到悠扬婉转的唢呐声,更增加了喜庆的味道。午饭一轮一轮吃一直持续了两三个小时才结束,结束以后帮忙的人就开始干活了。

    我们寨子的传统美德是互帮互助,哪家有事情了,每家每户都会出人帮忙(老人孩子除外)。男的抬重物做厨师,女的洗碗洗菜摆桌子,打扫卫生,大家都会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边干活一边话家常也是帮忙的人喜欢的事情,还有一边干活一边唱山歌的。碗筷洗好,椅子摆好,卫生搞好,菜洗好,女人们的活算是完成了,大家会三五个聚一起摆龙门阵。

    男人们开始做晚饭的菜了,分工明确,切菜的切菜,煎蛋的煎蛋,配菜的配菜,掌勺的掌勺,大家有条不紊的干着自己的活。寨上这个厨师队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谁家办酒席都会请他们帮忙,当然每个主人家不会让帮忙的人空手而归的。

    我小时候记得妈妈帮忙拿回来是个面盆或者是个热水壶,有时候有些酒席没吃完的菜,现在多是送洗衣粉,面盆和围裙,套袖等家务事用得上的。三哥和大侄子都是厨师队的,但因为三哥是主人所以就没做菜,忙里忙外的处理杂事。


-->>(第3/6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