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国答应得痛快,识薇也给出了承诺,不会侵占他们宣国,不论她是不是说到做到,至少,宣国相信识薇这话的权威,只要她答应了,想必印国朝廷就不会反对。
所以,等到印国大军压进赫国边境的时候,赫国才知道事情大条了,整个朝堂上下,无不是气急败坏,一边骂吴越酒囊饭袋,损失几十万兵马,吃了败仗不算,居然连消息都没传回来,一边骂宣国背信弃义,得了他们赫国的庇佑,却在背后捅刀子,一定要将它跟印国一起给灭了,方能消他们心头只恨。
只是现在不是空口打嘴仗的时候,赫国边关告急,短短半个月,已经被印国连下三城,赫国与宣国相邻之地,延绵几百里,地势都比较开阔,不存在崇山峻岭,所以行军很方便,以至于,这只会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赫国能用的将领倒是不在少数,因此,这会儿主动请缨的不在少数,别的不说,在吴越这个败将摆在前面,他们不用做得多漂亮,或许仅仅将印国打退,就能是不小的功绩。
因此,争抢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赫国如今正值诸皇子夺嫡之争,自然都想将功劳捞到自己口袋,增加夺位的几率,显然,这些人将吴越的失败都归结到他本山头上。
吴越最初的时候,还能从宣国口中尽快的了解印国,现在,宣国“叛变”,识薇再一封锁消息,赫国想要知道她的情况可就千难万难了。
这群无知的人,还不知道自己将面临什么。
因此,赫国朝廷,点齐了将领,带领数万人赶往边境,同时还有其他地方的十数万的将士前往,而朝廷点的一主将两副将,可是分属于三方势力,其中一个副将跟吴越投效的还是同一个主子赫国太子,这副将可是还担负着为主子挽回颜面的重任。
别看吴越被骂得凄惨,其实多数都是指桑骂槐,真正被攻讦的还是赫国太子,赫国太子正统所处,外家强大,朝中效命他的人不在少数,其他兄弟想要将他拉下马可是不容易,这一次,吴越犯了这么大的错误,可不就要使劲儿的踩这位太子殿下,要知道,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
而这一次,识薇早早的就得到了消息,却不是从她家美人那里走捷径,而是在与宣国宣战之初就派遣了细作到赫国,这个时候发挥作用了。
这潜伏的时间并不长,却能够得到一些隐秘的东西,只能说,赫国的强盛,使得他们自身懈怠,没将他国放在眼里,才被轻易钻了空子。
而对于识薇而言,多少还是依赖了她家美人,不然,对赫国派遣细作这种事,早在她打仗之初,就该做出安排了,临到了需要的时候,才去做,这不符合识薇的一贯作风。
好在不算晚。
主将副将各为其主,那么,就很难统一意见,即便是心里觉得别人提出来是对的,嘴上也会唱反调,这一争吵,战局部署自然就难以统一,花费的时间越长,自然就越是不利,而这最高统帅都不和,还能指望下面的将士齐心协力?
将领是一盘散沙,那么,就是是强兵,怕是也难以打出漂亮的仗。
赫国这边的情况,被识薇摊在印国诸将领面前,机会是一致的给出四个字:不足为虑。
“既如此,本帅便不做具体安排了,你们各自带人,前往各处,见机行事。”随后,识薇就在沙盘上,用小旗给他们分派的地盘,限定了多少时间,将哪些地方给拿下。
“定不叫上将军失望。”领了军令散去,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赫国那边,同样是各行其是,只不过他们纯粹是因为意见不合,不欢而散。好打的地方争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