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13.第 13 章
一脸羡慕,巴巴地看着徐晓:“妹妹,我也想读书了。”

    徐晓知道赵小花并不是真心的想要读书识字,不过是看着仪式庄重,想要参与而已。而且,除了面前的两个学生,徐晓也不想再多收人了。不过跟着识点字还是可以的:“那就收你做记名的弟子吧。现在不用拜师,以后就由两位师兄师姐教你。等你经过了师门的考试,再正式拜师,给拜师礼。”徐晓不想让赵兰兰和周思哲以为拜师是萝卜白菜,谁都可以。要让他们以后以拜入徐晓门下为豪。

    徐晓故意将拜师的仪式弄得庄重肃穆,就是为了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可能很多人认为,仪式的存在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但徐晓并不这么认为。她花费如此多的心思,做这些事情,就是为了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学习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要认真对待。

    如果缺少了这种拜师的仪式,赵兰兰和周思哲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想法——以后上的课是不正式的,因此,它是不重要的,是学着玩的。最后就会导致了他们在上课时,随意打闹喧哗,不认真听讲。甚至不尊重自己这个老师,那岂不是白用用工夫了。

    只有参与了,才会认真对待。

    而且只有形式越正式,那些大人才会对自己越放心,更加看重自己的意见,为自己以后的生活赢得一定的话语权。所以有些事必须得做。赵兰兰和周思哲都是机灵,有想法的孩子,以后会成为自己坚定的后方。成人虽重要,但有时候也不要小看新生代的力量。

    徐晓决定从最简单的《三字经》开始教。因为时间有限,便每天布置十个大字让他们记下来,课后再回家温习。第二天还要检查,没记下来的,就要打手板。在这儿可不兴什么人文教育,不能打孩子,骂孩子。这儿奉行的是严师出高徒,你不严厉一点,还说你没用心教导。而且这里的孩子到处野惯了,根本就坐不住。一时没看住,就跑地没影了,也只能打几棍子让他长点教训。

    因为徐晓正式的仪式和拜师礼,周娘子第二天就揣着十几个鸡蛋和半篮子青枣过来了。还直言让徐晓要求更严厉一点。赵兰兰也偷偷带来了一些自己私藏起来的野果子。

    周娘子和徐晓商量后,第二天村子就传遍了周小胖拜徐晓为师,并正式更名为周思哲的事。有一些人在默默观望,更多的人却是在等着看笑话。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孩子就开堂教学,简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杏娘一如既往地信任徐晓,还将装柴火的茅房收拾了出来,当学堂,供他们学习。

    徐晓并没有和那些人争辩,只准备默默地用行动打脸。

    教学任务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徐晓虽然要求严格,但并不像族学的那些夫子,每天只会让那些学生摇头晃脑地读,也不讲解,让他们自行参悟。徐晓每教一句,就将其中的含义也讲出来。

    此时,周思哲的跳脱就让整个课堂鸡飞狗跳。

    比方说,教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时,周思哲就大胆地提出质疑:“既然要择邻处,才能有出息。那我是不是也要让我娘搬个家,就搬到夫子你家旁边,也好受到夫子的熏陶。还有,这不读书就要将布剪了,该有多心痛啊。这孟子就是因为心疼钱粮,才读书的吧。”

    徐晓也只好细细地解释:“环境只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必须的。古有言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只要自己读书的信念坚定,在哪里住都是一样的。孟母剪布只是为了告诉儿子做事不能半途而废,我们学的是其中的道理。你管他心痛不心痛银钱。”徐晓分外无奈,这要是还没有读出来书来,就吵着要搬家,算起来还是自己这个夫子教唆的,周娘子还不得将周思哲拉回家了。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