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川本还想问问身边的吕子求,但却见吕子求正闭目思考,一副正在感悟元真刚才所言的样子。
顾川只能弃了询问的心思,也许真正等到幻境劫到来之时才能从其中看出点端倪来。
而顾川却不知道的是,吕子求想的哪里是关于“常明”的事情,而是元真一开始所论的六劫。
其他的劫数所论对于吕子求来说只能说是增加了点不同的理解,但对于愿心劫而言,吕子求却听出了一些东西来。
他以往一直是苦恼着自己的出处,到处寻找自己出处的痕迹,但因此忽略的一个地方。所谓愿心劫,重点并非在出处,而是在于愿心。
回顾儿时至今,他能想起自己许多的心愿,有些已经达成,比如儿时想要去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比如想要前往各大门派的道场一观。而有些却未达成,比如能自己酿造一瓶美酒,比如逍遥世间观天下兴衰。
吕子求在此时不禁哭笑连连,那些都是自己从内心发出的心愿,只是如今所思所想不再如以往,愿心自然是随之而变。可如今内心最想得的是何物?难不成是自己一直所寻的出处不成。
就如此吕子求心中所念着,法会的第三节也随着拉开了序幕。
只是此次相对于前面两次不同,最后一问并非启云问出,而是元真。
因元真为启云之师,所以待启云寻得两问,元真便要在最后进行考教,说白了就是看看弟子的成果。
于是就见元真问道:“何为修行?”
这问题非常有趣,元真看似问向启云,但却带着神识传向了在场听法的众人,听者都有一种被元真询问的感觉。
启云答道:“历世间事为修行。修者寻道寻仙为修行,世俗者为事而追寻,求德求理亦为修行。修行者甚多,万物皆可。莫见老朽登山谓非修行,亦莫见儿童追梦而去谓非修行。
何为修?终其事,力全心,不舍弃,无遗憾,是为修。
何为行?前行,生长,攀登,是为行。”
启云说的非常简短,语句中表达的意思也非元真之前那样深奥难解。此地只要细细品味一番便可有所知晓。
简单而言便是:为一件事努力而为,坚持奋斗,不半途而废,不留下遗憾。不管是修道者还是世俗间的人。
这答案其实也是在场众修士心中的答案,此时听启云之言都是默默地点头一番。
可启云刚说完没多久就见元真摇头,继续问道:“何为修行?”
一般问答的论道之中,答者说完后,问者都要表明同意或不同意,同意则问下一个问题,不同意则继续询问刚才的问题,当然其中必然要带上自己的疑惑之处。
此时元真虽只说了四个字,但也附上了自己的神念:何谓修行?恶可为修行否?善可为修行否?
元真这重新提出的观念非常犀利,直指终其一事的“事”上,行恶事算是修行吗?行善事算是修行吗?
这一个问题可谓是让众人的一惊,在场大多数人都从未想过这问题。此时一思考竟然没有确定的答案。第一感觉是行恶事不可为修行,行善事可为修行,但是再细细品味却有些不对,却找不出不对的地方。
元真对面的启云也是愣了一下,问答型的法会一般来说是不能事先知道对方问题的,所以他也从未想过如此的问题,此时只能现场来想。
可这东西哪里时临时思考的出来的,最终启云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