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一百三十一章 无题
可有了名声,那也是他的骄傲。

    听二旦这么说,他不由得笑了起来,说道:“那可是不容易。多少天天扛着枪的兵,也没你姐厉害。这个呀,还得看天分,看悟性。就象,就象……”

    孙洪山还没想好例子,二旦已经接口说道:“让俺姐多教教我,肯定能成。有些窍门啥的,他还不告诉我这个亲弟弟?”

    孙洪山见战士已经赶轰着牲口耕到地头,赶忙跑过去接班,让战士坐在地边上的小柳树下面抽着烟歇口气。

    其实比较大块的耕地就这么两三分左右,还是村上照顾孙洪山一家,也是对沈宸突出贡献的一点奖励。

    耕完这块地并没有费多长时间,眼看着还没到中午,这个战士又主动要求去干别的地块。

    别的地块就离得远了,牲口也上不去,只有孙洪山和这个战士两个人,沿着一条小路爬上山。小路绕着山腰转,越转越高,低头一看,村庄已经在很远的下面了。

    在一处小小的山坳里,向阳的山坡上,有几段梯田,这就是孙洪山家的地了。

    这几段梯田,最下面的一块有炕那样大,最上面的一块比锅台还小,一层层的边缘都要用石块垒起,上面的土铺平,才能耕种。

    举目远望,山坡上星星点点的是村民们用石块砌堰,并且平整出来的土地。

    虽然每块土地都不大,都不规整,有尖形的,有半圆形的,有梯形的,但积少成多,总量加起来不亚于又开垦了几亩或几十亩田地。

    土是现成的,从地下挖出来,再背上去的;庄户人是勤劳的,是能吃苦的。

    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不怕吃苦,不怕劳累的人们用石头垒起的一小块一小块的梯田,有的要垒丈把高,再一篮一筐地把土从山下背上来填成平地。

    在这高高低低的梯田里,会种上高粱、谷子、豆子、玉米,还有萝卜、蔓菁,不能种庄稼的沟里则要种上柿子树、枣树和栗子树。

    “赵同志,我看你种地很内行啊!”孙洪山和这个战士一起耠着地,一边开口问道:“在家里也是干这个?”

    这个战士有二十多岁的年纪,却已经有了两年的兵龄,显得很成熟稳重,笑着回答道:“除了地主老财,还不都是土里刨食儿吃。”

    山坡上耠地有点费劲,因为地头太短,把耠子插到地那头,走不了几步,两人就得跳到石垒外面去,才能把耠子拉到地这头。

    这么干活儿,赵同志有些不适应,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俺是从平地过来的,那里土地可真多,可交租也交得重。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减租减息,要是有,就好了。”

    孙洪山点着头,说道:“平地我去过,这点田地可赶不上那里的一个地头地角。你说得也对,地出产得少,这公粮也交得少,还没有地租,比以前应该是强多了。”

    抗战之后,在根据地内便进行了减租减息运动。

    而所谓的减租减息就是“挤牛奶”,今天挤一点,明天挤一点,贫苦农民的生活可以得到改善,对封建剥削势力也暂时没有根本消灭,农民高兴,地主、富农也可以接受。

    所以,广大的贫苦百姓对此政策是拥护和支持的。原来地租五成、六成,甚至达到七成,对于佃户来说,确实过于沉重。

    其实,减租减息的政策最早提出来的并不是,而是国民政府。

    当时的国民党也意识到了农民和地主的紧张关系,在粮食部的施政报告中表明:“农民终ri辛苦所得,大部分要供给地主,这是最不公平的。就最严重的地方来说,农民所纳田租,最高的竟达收获量的七成三。其他各地大概有六成归地主。”

    但

-->>(第2/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