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第十七章 两把火
轩对武植行了一礼,道:“下官无能,还请大人亲自去判归属。” “什么马不马的……” 武植捏了捏眉心,心中无奈,自己堂堂“县高官”,为什么要管这种小案? “呃,这个案子就交给都头李达去办吧,你去告知他。” 武植话音刚落,谢轩立刻皱眉道:“大人,这恐怕不妥吧?都头没有权力……” 武植打断他的话,道:“我说交给他就交给他,以后只要不关乎人命,不涉及重大财产的案子,你和李都头办完后把卷宗交给我看一下就行。” 阳谷县这么小,对于这些小案子武植不管不顾,他们也糊弄不到武植。 不待谢轩说话,武植继续道:“召集下本县书吏们来我签押房开会,速速!” 谢轩不再说什么,点点头,离开去办事了。 很快,武植签押房内就聚集了一群人,知县虽然古代最小的地方长官,可毕竟管辖着一县之地,县衙内麻雀虽小可也五脏俱全。 这个时代没有“县丞”,所以主簿谢轩就是副知县,除了他和武植两位官员外,其他的都是书吏。 有管本县狱囚的典史。 有管驿站的驿丞。 有闸官,专管一县水利。 还有管收税的、管粮仓的、管户口的……这些分管的衙门人,统称为“吏”,若放在武植前世,就是县各个“局”的“局长”(都头李达相当于公安局局长)。 不过这个时代“吏”们没有那么风光,朝廷连工资都不发给他们,只能在县财政里面拨。 “吏”员们也没什么地位,任免与否都是武植一句话的事,但在乡民眼里还是很风光的。 武植叫他们来,主要是了解本县户籍状况,以及关键的财政和赋税情况。 出乎武植意料的是,阳谷县虽然如此穷困,但县钱库里居然还有不少余钱,大概有个几千贯钱。 几千贯钱,对于一县的财政来说,算不上多,但武植本以为阳谷县财政一分钱都没有呢。 仔细询问一番,武植得知,之所以财政还有余钱,一来是因为阳谷县河堤是泄洪口,所以倒省了别的县每年加固河堤的一笔开销; 二来,阳谷县民乱频繁,民乱后,朝廷自然不会赈济他们,又省了一笔赈济的钱; 第三点让财政富余原因让武植不禁皱眉了起来——是赋税。 这会百姓头顶上的赋税多的令人发指,农民要缴纳的税除了夏秋的“正税”外,还有人头税、财产税、畜生税、预支税、田租……吏员递上来的各种税收种类让武植眼花缭乱。 收这么多税,难怪阳谷县这么穷的县,财政居然还没空了。 也难怪灾年农民暴乱了。 而且,除了赋税,还有徭役,每个成年农民每年都要免费帮官府干活,少则十几天,多则几个月。 “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也该烧第一把火了!” 看完税单,武植下定了决心,环视谢轩和众书吏,朗声道:“好的,本官已经了解差不多了。旧制弊端太多,该改一改了。” 武植说完,众人并不奇怪,因为每一任新知县,初上任都会改一些前任遗留的制度,这太正常了。 他们只希望武知县别动人事,别把他们裁掉就好。 “别的不改,咱们商量下改改赋税如何?”武植喝了口凉茶,继续道:“这样吧,关于农民的税制,我提议,除了夏秋正税,其它的全免了吧。” 武植本以为自己这样说,一定会引得吏员们大惊失色,却没想到自己说完,只是谢轩眼神有些异样,其他的吏员个个面色笃定。 “武大人。” 一位老吏不紧不慢道:“按照制度,只要收了夏秋两税,其它杂税大人是有权豁免。但每年州府给我们阳谷县定的税额可不低,光靠夏秋两税,连定额的一半都收不上来。” “是啊武大人。”另一名吏员也道:“本朝历代官家皆宽厚,经常体恤百姓降低两税额度,可国库问州府要的钱粮却一点都不少,州府问我们下面要的钱粮也不会少,下面也是没办法,才有这么名目的杂税。” “若是州府那里交不上税额,受牵连的是武大人您啊!” 几个吏员很快就说清楚了缘由利害,他们以前也经历过不少一腔热血的书生知县一上任就要免除苛捐杂税的,但听了原因后,都作罢了。

-->>(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