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缤纷的渔船停靠在码头附近, 远处的沿岸尽是大大小小、规整划分的渔场,成群结队的海鸥空中低悬, 这些海鸥都已经习惯和人打交道了, 有些停在集装箱上面, 等人走近了,才会扑棱着翅膀飞开。忙碌的工人们脚下不停地搬运着半人高的集装箱,有些工人则像海鸥一样, 百无聊赖地在角落处蹲坐着,等活干。
正值秋末, 这些工人全都赤膊上阵,仍是汗流浃背。
几艘远航归来的集装箱货轮停靠在码头的正中央,数百米长巨兽般的身躯,一排齐齐冒着浓烟的烟囱,衬得周围的小油轮和拖船都成了小蚂蚁, 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林鸢没有在码头逗留太久, 而是转身去了码头后面的水产商业一条街。
这里原本是渔民们自发形成的小集市,后来为了方便管理,就划定了每家摆摊的区域, 到后来,水产超市、纪念品特产商店、小商场在这里驻扎,演变成了一条商业街。
摊位前一筐筐都是从渔网上刚刚剥下来的,还挂着海藻的新鲜海货,跟海鲜市场比起来,这里是第一手货源,摆摊的摊主都是渔民和养殖户。
林鸢有了自己的门面后,身份从“渔场的送货小妹”,升级成了“无背景倒买倒卖的中间商”。
这样身份的转变,降低了她空间渔场被发现的危险性,毕竟她的渔场不可示人。
若当初林鸢卖泥螺,若遇到的不是掉进钱眼里的赵时茂,而是更加较真的店主,必须清楚地知道货物的来历,你的渔场叫什么,位置在哪里,或是要亲眼去看,这些非常合理的要求,她都无法满足。
而变为中间商后,就方便多了,她的货都是从养殖户手里收来的,本来就不存在什么渔场,至于是从哪些养殖户里收来的,这是商业机密,顾客才不会去追问。
海鲜市场门口,每天都有成百上千辆货车停靠,林鸢作为其中不起眼的一员,虽说生意火爆些,但海鲜市场里火爆的店又何止她一家,在别人看来,她是沾了美食节目的光,有主厨推荐才有的顾客群。
都是从码头渔场收来的货,每家的海鲜种类其实都大同小异,什么鱼稀缺,大家一起跟着涨价,到了渔汛期,所有店铺都统一降价,林鸢在其中也并不打眼,并没有人有这等闲工夫去调查她的货源。
但出了周家兄弟这事后,林鸢私觉凡是都有万一,有的时候你不去惹祸,祸会主动找上你。如果不是她警惕性高,连怎么得罪得人都不知道。
有冷库作为中转站,冰冻海产的来源有了很好的遮掩,而新鲜的水产,就要费一番脑筋和功夫了。
林鸢这次来码头,就是想从养殖户里收购一些海产。收购的量可以少一些,尽可能地从多家养殖户手里收购。
虽然渔场里产的海鲜都是顶好的,但有个缺点是个头大小都一样,比如梭子蟹,别家都按螃蟹的大小分为大中小号,价格也分档次,她家的梭子蟹,个顶个的都是大号,卖的也是大号的价格,时间一长也会阻挡了部分顾客,形成她家只有大号蟹没有小号的刻板观念。
这样,既为货源打了掩护,能弥补店里海鲜品种不丰富的短缺。既然要长期收购,那便要货比三家,慢慢仔细挑选了。
这条商业街只能容下两辆四轮车并行,再加上家家户户都喜欢把新鲜海产摆在店铺外,招揽客人,这就造成本来就不宽的道路更加拥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