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正卿坐在考试的小隔间里面闭目养神。
为了防止作弊, 所以考官并不允许考生穿着太厚且有夹层的冬衣进入考场,所以李茂为寒正卿准备的衣服再周到,也让他在此时感受到了一丝早春的凛冽寒意。
但是寒正卿并不畏惧这一丝寒冷, 反而觉得刚刚好, 适度的寒冷刺激着他的头脑,让他的头脑在此时更加的清醒。
每一位考生只要坐在这个位置上,都不可能全然放松,寒正卿也不例外。想到母亲的病情, 想到她的殷殷期盼,想到妻子的雄心壮志,和妻子的热切眼神, 他告诉自己这一次决不能再考砸了。
可是这么多的期盼像一座山一样重重的压在他的心上, 让他的手微微地发抖。
忽然间, 过道里面传来的鸣锣声音,巡考的小吏开始给每个隔间里面的考生下发卷纸了。
寒正卿也从刚才的思绪之中走出, 严阵以待,毕竟三年前已经经历过一次这样的阵仗, 他比起那些初次应考的人来说还算是好的, 心态也调整得比较快。
拿到前面的题目之后, 寒正卿先好好审了一下题, 竟然发现竟然都是自己和娘子讨论过的题型。当时他们二人一起研究了五届科举的题目,从出题思路到答题模式,从可以化用、延伸的考点到答题时候的回答方法一应俱全,寒正卿松了一口气, 心中也更多了些自信。
随即,他便开始拿起笔来在稿纸上书写思路,调整语言,把初稿写出来。
大秦的进士科科举今年有三道题,第一道题是史论题,主要是评价历史上某位名人或者某个朝代的功过得失,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次论的是“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这个题目,自己和妻子早就讨论过,也已经有了严谨的论证,现在直接答题就好了。
第二题是很罕见的律令题,往年的试题之中从来没有出过,本来自己也不可能会深入看过这方面的书的,可是妻子总说在世上生存总不能浑浑噩噩,总要知道各种法律规定,于是把本朝的“律、令、格、式” 均汇编成册,还会附上一些案例,有时候遇到现实生活中的事情也会和自己讨论一番,所以自己竟然能将整个案例全都看懂,还知道目前应该如何判。
做完这一题之后,寒正卿心中扬起了浓浓的自信,他觉得自己这次绝对是科举有望,不说名词前后,起码中举应该是不成问题了,以大秦书生那种喜欢空谈的性子,极少有人会研究法律,能做对这一题,还要做好的人肯定不多,他肯定就能显露出来了。
带着有些安定的心情,寒正卿往下看,看到了第三题策论题,也是最重要的那一题。在大秦,虽然有三题,但是前两题只要能答得勉强,而第三题答得出彩就被取中进士的人不胜枚举,所以至关重要的还是最后一题。
这道题的题目是“百姓足、君孰不足”。这句话比较简单,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处出题只截取了半句,还有所改变。
这句话的意思也比较简单,便是蒙童也能知晓,意思是:“百姓富足,您又怎么会不富足呢?”这样的题目,在考乡试的时候经常会出填空题的。
可是既然将这道题作为策论题,自然不是简单地说一下它的出处,解释一下它的意思就行的,而是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寒正卿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和母亲都是做生意的好手,不仅将家中的铺子经营得有声有色,还将绣庄开得闻名京城。也想到了妻子常常和自己说过的话,重农抑商其实是有历史局限性的,如果一直抑制商业发展,那么其实国家不会太富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