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后其实已经打了一个不错的地基,在她执政期间, 已经恢复了武科举考试, 从科举选才上,重新站回了文武同择的局面。
只是在宋朝初期,科举制度还没有定下固定考试的时间,不像后世被明确定为了三年一科举, 如今宋朝的科举还是完全跟着朝廷的职位空缺需要走呢。
也就是说, 如果今年朝廷觉得官员众多, 不需要增加新鲜的血液, 那么今年可能就不会进行科举纳才。
而相反,如果觉得朝廷缺乏人才了, 那么第二年便会重开科举,对于学子来说,何时参加考试是未知的, 所以大家随时都要做好准备。
但是考虑到古代交通不便, 大部分的学子都不得不侯在考地。
比较好的出路是在附近入读学院, 学院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有专人去打听情报, 若是要开科举便会抓紧时间安排学子共同前往,但是前提是这部分考生本身或是有路子,或是才识过人, 才能吸引学院将其半路接纳。
大部分的学子还是零散分布在各郡县之间, 一般稍微富裕些的会在中心城市入住, 但是稍微拮据些的则会入住周围的卫星城市以减轻经济压力。
但是长期在外,这些学子家中有余资的还好,若是贫穷人家,那是真容易就被吃垮。自然也有不少学子因此含恨放弃了科考大业,或者是只能奉力一搏,跃过龙门也罢,若是没能越过只能黯淡归乡,再无续考之力。
如此到了宋中后期,科举考试时间逐渐稳定为三年开一科,重大节庆或者朝廷缺人开恩科的情况,如此方才减轻了学子们的压力。
但是如今大家还是碰运气的,但是好在今年因为小皇帝赵祯皇帝二十岁,故而加开了一年恩科,大部分的学子们在之前就已经猜到了这点,故而已经在各大备考处集结。
北宋朝的科举,解试、省试、殿试,其中解试就相当于后来的乡试,但是和后来的时代不同的是,宋朝的解试没有初级筛选,也就是没有童生试这个存在,故而,在宋代秀才这个称呼是单纯指优秀的人才,并不是经过某一场考试后获得的称呼,更没有任何特权。
一并的,举子这个身份和明清也不同,这只是考取省试的入门卡,其本身并没有什么优惠措施。
可以说在宋朝读书人的生活压力要远远高于明清时候。
明清时候有个秀才身份便可免去部分徭役,且可以开一家私塾养家糊口,若是成了举子那更是后备官员,可以进入当地衙门成为副手,干的实在好也有被破格录用的可能性。
虽然这也造成了后期土地集中挂到举子名下避税,导致国家收入降低的结果,但是必须要说一句明清时候的读书人要比唐宋时候幸福多了。
而在宋朝,不中进士,等于白身,明清时候,进士身份已经进入中上阶层,就算没有更进一步,也能成为一个书香耕读世家了。
解试作为初试,由各州县进行选拔人才,顺带一提,白玉堂即将参加的武生考试,就在今年的夏秋举行。
听白锦羲说,白三少毅然将考试地点选在了松江府,而没有选择他家乡的金华。
虽然白锦羲并未明说,但是夏安然觉得,这是骄傲的白玉堂少年在预防他大哥给他悄悄得打点考官呢。
北宋的话,文试不好动手赛钱,武试却因其不受重视,加之本身考试项目就有些门道,自然有较多漏洞,但就夏安然所觉,白玉堂是多虑啦,毕竟是今上所开自继位后的第一次的恩科,想来这一次考试上头还是极其重视的,自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