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李纨父亲出身国子监祭酒,虽然清贵,但并不是什么肥缺,之所以置办得起这么一副丰厚的嫁妆却有个缘故。
李纨也是翻阅了脑海中的记忆才明白其中的原委,原来这份嫁妆中有一半都是贾家的下聘时给的聘礼。
分别是一千两黄金的聘金,各色绫罗绸缎一百二十匹,四季衣裳六十套,赤金龙凤镯十二对,赤金镶宝石头面四十六套,其余金珠簪环六十对。
贾珠是荣国府的长孙,又是二房嫡出,荣国府还未到后面寅吃卯粮的时候,年景正好,嫡长孙娶妻,聘礼自然十分体面,何况贾家本就是王夫人管家,自然不会亏待了自己的儿子。
且王夫人出身金陵王家,自个儿的嫁妆也十分丰厚,管家将近二十年,体己也翻了几番,为了给儿子做脸,除了官中的,她自个儿私下也添了好些。
剩下的一半嫁妆有四成是李家出的嫁妆,另外有六成却是李纨之母私下贴补的陪嫁。
李家乃金陵名宦,书香世家,家底虽然比不上高门大户,但百年下来也不薄,否则李家要真是贫寒人家贾家也不会结亲。
原主嫁的是荣国府长孙,对方给的聘礼又如此丰厚,为了不惹人笑话,陪嫁自然不能太薄。
因此公中除了绫罗绸缎家具摆设古玩字画头面首饰外,还陪嫁了一个八顷的庄子,一间商铺,以及五千两压箱银子。
李母亦是出身大家,嫁妆颇为丰厚,她持家有道,极善经营,二十多年下来嫁妆翻了好几倍。
李母只生了一子一女,长子早已娶妻生子,女儿出嫁前夕,她便将自己的嫁妆分成了三份,三成给了儿子,三成留着傍身,死后再传给孙子,另外四成则给了原主做嫁妆。
除了三百两黄金的压箱银子外,还有京都鼓西楼大街的一间商铺,和南边一个十顷的庄子,以及各色头面首饰并绫罗绸缎等,统共算下来约莫有一万多两银子。
虽然通常来说,聘礼是给女方父母的,但只要顾及些脸面的人家都不会留下,都是放在女儿嫁妆里一道带回夫家。
李父是读书人,行事自然不会让人诟病,因此把贾府的聘礼全部放进了原主的嫁妆里。
因此加上贾府的一万两聘金,一共是一万八千两压箱银子,合一千八百两金子。
贾珠留下来的私人积蓄也有三千多两银子,除了历年得到的赏赐和贾母给的外,大多都是王夫人私下贴补的。
王夫人甚至在贾珠考中秀才后担心他平日里交际应酬不够花用,特意从嫁妆里拨了一个五顷的小庄子给他,每年单只春秋两季的租子就有五六百两银子。
李纨看完嫁妆单子,又大致翻阅了一下田庄商铺的账册,她陪嫁的两个庄子都是上好的水田,每季的出息有□□百两银子,一年春秋两季,便是一千六百两;两间铺子一年的进项也有一千两银子,两年下来就是两千两。
那座三进院落地段不错,租赁出去一年差不多有两百两左右的银子。
加上历年攒下来的三百两月例银子,和原本的一万八千两压箱银子,以及贾珠留下来的三千多两积蓄,一共是两万七千四百两银子。
李纨心下舒了口气,这情况比她预想中好多了,合上手中的账册,对茯苓两人道:“这田庄和商铺的账本子且留着,我一会子再细看看,你们先跟我一道把东西都清点一下。”
三人来到后罩房,这里堆放着各种摆件陈设,箱笼里装的都是瓷器药材,四季衣裳等,几个大板箱里则装着各式绫罗绸缎绢纱等布料。
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