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之刺》第十一场……action!”
南京街头洋溢着双十节庆的气氛,政府机关和除教会之外的学校休假一日,男士喝茶聊天谈政治,女士拎着手袋出来闲逛,小孩拽着大人买鞭炮。街上吵吵嚷嚷。道路两旁的商店统统悬出红色夹青底面的崭新旗帜,“和平建国”四个黑色大字在风中舞动飘扬。
路政人员正在往行道树上挂灯笼,一串九盏,细绳连着枝桠,灯笼满满地铺在青翠的枝叶上,红绿相间分外惹眼。
这样热闹喜庆的场景很快被一阵骤然而起的杂乱枪声打破。
“砰砰——”
“砰——”
潜伏在四处的便衣收到命令之后纷纷朝目标人物开枪,边追边打,对方同样是个带家伙的,眨眼间连开数枪掩护自己逃离,路过的人不幸中了流弹。
周围的群众惊呼之下作鸟兽散。
一辆汽车急刹车停在路边,舒谨之从车上下来,望见自己十米远的地方,五六个人护持着一名中年男子从咖啡馆里走出。男子梳着大背头,着灰色中山装,个子不高不矮,一条腿瘸了,拄着一根通体黑色价值不菲的拐棍。
再仔细瞧瞧模样,不正是抗日人士深恶痛绝恨不得杀之而后快的76号特工总部行动处处长连如海?
连如海举起□□,扣下扳机,从枪□□出一枚子弹正中目标人物的大腿,须臾间鲜血横流,剧痛之下难以顽抗,便衣立刻趁其不备将人擒拿。
舒谨之站在原地,瞳孔微缩,轻轻地蹙了一下眉头,在和侧头过来的连如海四目相视之际面色恢复如常。
这是一幕没有台词的场景,需要导演通过画面的转换做好镜与镜之间的衔接,更需要演员眸光流动间无声地传达出角色的全部情绪。
换言之,很考验演技。
导演游光济盯着监视器一直摸下巴,电影开拍以来他已经好久没剃胡须了,蓄了一茬山羊胡,手感挺不错。游光济三十来岁,腕儿不大不小,因为颇具才气,大学刚刚毕业便被投资人相中,拉进青年导演培养计划里培养。
没几年就进了亿元俱乐部,虽说如今电影票房不卖个十亿已经不算新闻了,但放在三十出头的导演履历表里依然是出众的成绩。
这次这部电影算是奔着奖项去的商业片,本子是业内知名的编剧写的,剧情完成度很高,包括灯光、服化、摄影在内的团队都曾经拿过奖项。投资商算是下血本要捧游光济进一流导演圈了,连主要角色的选定都没干涉。
希望捧出一个具有自己风格的青年导演。
女主角舒谨之的扮演者是游光济敲定的。
电影备案之后,他带着团队先后去过国内三大影视院校选人,没有合适的人选,又进行公开试镜。来试镜的人确实不少,但是由于角色设定的限制,大多是混电视圈的花旦,演技乏善可陈。
当时的一批人里顾予安表现最好。她其实试了两个角色,先试了戏子春烟,后试了军官舒谨之。游光济并不满意她的春烟,但又觉得她皮相实在太好,放过太可惜,于是给了她再试一个角色的机会。
游光济和一般导演不太一样,他要求演员着戏服试镜。五分钟过后,房门被推开,走进来一个身姿笔挺的女人。
平整的肩膀,细腰长腿,深绿色军装制服出乎意料的剪裁合身,因为不是正式的服装,领口尚未贴上上校的军衔。青底白日的徽章缝在军帽上,帽檐下面一双清湛深邃的眼睛,正微微带着笑意,从容地给自己戴上一双白手套。
伸出手去,朝着面前的虚空:“连处长,军事委员会舒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