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亦凡诧异地看向马恩华,他一直以为自己的这个兄弟活得没心没肺,却没想到其实这才是个真正难得的心思灵透的人。
很多事情其实他并不是想不到,看不懂,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也是希望等到自己有足够实力的时候再做计较。可是有一种难以言明的紧迫感催促着他,他总感觉如果自己现在不主动,没有行动的话,那将会让自己后悔一辈子。
“阿华,谢谢你!不过我知道分寸的,你不用太担心我。”徐亦凡难得感性地对马恩华说道。
“哈哈!谢啥,兄弟嘛!要不这周末你请我全聚德吃一顿儿?反正这手表退回去,你手头又能宽裕不少。”
别人不知道,作为好兄弟的他可是看在眼里,为了攒钱买这块手表,徐亦凡过年的时候都没怎么在家里呆过,和几个院儿里的哥们儿一起捣腾些灰色收入,不知道私下里担了多少的风险。都说他们这些大院儿子弟来钱快,可是如果想要不搭人情地办好事儿,可得废不少脑子。没见一个年节下来,这小子脸颊都凹陷下去不少。
其实,马恩华这也只是以自己的智商来臆测徐亦凡的,如果让徐亦凡知道他这么误解自己,恐怕会心里暗笑“傻瓜”。
要说徐亦凡办事儿的准则其实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到的,不仅事情要办好,好处要拿到手,还得让对方欠着人情。不然以他的智商,想搞点儿外快,又不出动静儿那也是分分秒秒的事情。不过,他可不会让人知道这些,在外人看来,他就是吃亏最多的那一个。
抛去徐亦凡的事情不提,时间越临近高考,家里的人就越紧张。尤其是韩晓北,表现得比他自己高考时还要提心吊胆。就他自己的说法是,韩晓熙这回要是考好了,那可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他这个哥哥没有做到领头作用,希望妹妹能帮他实现读大学的愿望。
被他这种紧张的情绪带动着,韩大山夫妇对她高考的事情也表现出相当的重视。王桂兰就不用说了,每天给韩晓熙做一个鸡蛋,供销社买不到就托人到乡下去收。餐桌上大家吃的都是玉米饼子地瓜干,唯独韩晓熙一天三顿的白米饭,白面换着花样来。就韩晓熙看来,家里所有的细粮比都被她一个人吃光了都不一定够。
对此,她表现出强烈的抵抗情绪,具体表现就是不肯吃饭。没有道理家里人都吃粗粮,就给她一个人单独开小灶,而且她只是考个试而已,父母每天上班那么辛苦,比她更需要这些补养身体。
韩大山夫妇在感动之余,也拗不过她,只能尽量地再多托些关系,或者从黑市里淘换些野物回来,给韩晓熙加餐。
七月初的时候,韩晓熙终于在家人的期盼下踏进了考场,为此,王桂兰特意请了两天假,专程给她做饭送饭兼陪考。无论什么时代,家长对孩子的心思其实都是一样,望子成龙是几千年下来中国人延续不变的传统。
第一场考的是语文,题目并不是很难,整张卷子上面只有两道题目,
第一道,是读报有感,整篇文章讲述的是一社员在运送干菜至灾区期间,从车上的救灾物资中,发现乡亲们偷偷塞到车上的给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