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南风听了苏瑜的话,感受到了来自长辈的赞扬夸奖,仿佛受到了肯定一般,得意地冲顾瑀仰了仰头,“哼,爹啊,还是娘最有眼光”
顾瑀忍着没揭穿苏瑜话里的意思。
他自己还能不知道自家四个孩子的性子么
这老四的乖巧可爱,也可以理解成墙头草,哪边有理哪边倒;老三的娇俏伶俐呢,也可以是娇娇之气和伶牙俐齿;至于老大的沉稳懂事,则是有些过于沉闷寡言;最后的老二,活泼热情,可不就是说他好动又情绪化吗
不过
他看了眼沉浸在被夸奖的喜悦中的几个孩子,机智的没有点明。
而是跟苏瑜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苏瑜感觉自己跟顾瑀竟然一不小心产生了点默契。
她对四个孩子的评价,确实是褒贬参半的。不过人的性格本就是这样,出发的角度不同,正负的评价就有所不同。
这会儿的孩子们都很开心,那就没必要去打击他们了。
等什么时候,他们犯了错,再揪出来改正好了。
周勇这人挺有意思的。
他并没有打着随便吃吃的借口,去一家特别高级的馆子,而是确如他所说,是一家东北馆子,门店不大,但里面很热闹。临近饭店,有许多客人已经坐在了餐桌前,等着老板上菜了。
苏瑜对此心里对周勇的评价又有所提高。
这种规格的待客模式,并不是说小看苏瑜一家人,觉得他们配不上好的馆子,而是表达出了一种亲近之意。
相熟的关系,才会到一些寻常的馆子里,吃一些自己想要分享出来的菜品。
毕竟中国人在谈事情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需要装点门面的,仿佛吃的东西越昂贵,去的场所越高级,越能体现出关系的亲近跟合作的重要性一般。
然而实际上,越是那样的招待方式,才越是疏远客气。
这家馆子是一对中年东北夫妻开的,来往的客人也是东北人居多。
一走进店里,就能听到不绝于耳的东北碴子味儿。
苏瑜听了并没有什么不适应,甚至还觉得挺好听的。
当年她上大学的时候,有室友就是来自东北的小姐妹。之后没几天,原本来自东南西北的室友,最后说话都仿佛沾上了锅包肉的味道,一口一个老妹儿喊得,见谁都是老乡。
虽然后来这些事儿都被人说成了段子,但在苏瑜的记忆里,还是一件很值得回忆的事情。
所以她没有任何的不适应。
顾瑀和几个孩子倒是有些好奇。
顾瑀到底是个成年人,虽然好奇,但是表现的并不明显,只是时不时会在周围有人大声说话的时候,动动耳朵。
几个孩子就没那么含蓄内敛了,瞪着大眼睛朝着周围的人看,眼睛里有好奇和茫然。
周勇这回确实是有正事儿跟苏瑜谈,他跟苏瑜道“苏妹子,这回你那酱啊,可卖了不少,后来我们车队的人自己都不舍得吃了,能卖的全卖了,最后好些人都没买着,一些常交易的老板,还让我们下回多运一些过去呢。这不,我这一回来,就想去村子里找你,结果没想到你已经搬到镇上来了。这幸亏老张走之前给我留了信儿,不然我还得先去黄家桥找你们。”
“我们这也是突然决定到镇上来的,要说这还是村子里做酱方便,但是吧,我这边要把那食品厂的食堂包下来了,再加上几个孩子上学,还是镇上的教育好一点,这不是趁着暑假,就搬了么”
苏瑜对酱的畅销倒是没什么意外。
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