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简单,也称不上一门技术了。这个过程,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标准来衡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这样,它没有专门的书本让每个人去书本上学习,而是靠这些民间艺人身手相传、口口相传。而是在自己长期的制作过程中,灵活地去把握。
这里,首先每一个铜片都是靠人工一片一片地敲打出来的,它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每一根竹子,大小长短厚薄,从外表上看都差不多,可是细看,都有着不同的区别。这就要求每一根竹管要在哪个位置打孔,才能吹出哪一个音节来,而每一根竹管又要配上哪一个铜片,这都要靠芦笙制作师傅反复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调节才能搭配成一支笙管。
而整个芦笙,六管、十二管、十六管、二十六管,甚至三十六管,都是要这样一根根竹管的调节配置过去。这就是专门的技术。是要有专门的制作人员才能完成的。
这也间接地体现了制作者的智慧,也体现了这种技艺重要的文化内涵。
今天,也是像王波等这些年轻人第一次看到这种民间乐器的制作过程,看过之后,他们才知道,每一项值得保留和传承的民族文化都是不可多得的、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