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先生将那一段故事说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可是归纳起来却也简单。约莫就是当时大晏朝的制度重文轻武,六部里面只有一个兵部与武将们有关,还都只能由考中过二甲进士、入过翰林院的文官们任职。而武将虽然被称作“某某将军”,算是武将中的一品,地位却不如正三品的文官高。
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一句话“职责靠法定、地位靠打拼。”谁的地位高、谁的地位低,关键就看在有分歧的时候谁能赢?武将基本上都是戍边的,然而一个戍边的正一品武将在与一省正三品的总督意见有分歧时,朝廷上下都只会支持那个正三品的一省总督、封疆大吏,绝不会支持那个正一品的武将。
久而久之,大家就都知道了,武将的正一品还抵不过文官的正三品,于是晏朝武将的地位越发低了。文官越发看不上武将,觉得武将都是些莽夫,脑子里都是些稻草,哪里比得上他们这些经过十年寒窗一步一步考上科举的精英们?
而武将的怨气也越发地大了,他们觉得自己在边关真刀真枪地与戎贼或者蛮人、夷人拼杀,浑身都是伤疤,自己的地位、功勋完全都是九死一生去搏命换来的。结果到头来竟然还比不上一个动嘴皮子、拿笔杆子的小年轻,你说气人不气人?
这种怨气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加上一定的□□,就猛然爆发起来了。
大晏朝三百七十年,天降大雪死伤牛羊无数,将北戎人逼到了绝路、殊死一搏。而晏朝内兵部尚书莫洪伟与户部尚书贺天宁之间不和、互相掣肘。户部尚书贺天宁为了给兵部尚书莫洪伟施加压力,故意将应该及时送到边塞的军备压了一压,导致当年边塞军的冬衣以及其他补给不够。
在这样的情况下,边塞官兵已经极力反抗,仍然无法抵御北戎人的进攻,连失两个重镇,不得已将防线往回撤,几乎尝到了大晏建国以来最大的败仗。当时的边塞主将卢宏峰看着跟随自己的好二郎死伤无数,对拖延军备的户部尚书恨不得生啖其肉!于是上了折子给皇上说明了情况,希望皇上给拖延军备的户部尚书贺天宁严惩、军法处置!
让穿着单衣的将士与野蛮凶悍的北戎人战斗,这就是赤果果的谋害人命啊!卢宏峰的奏折字字泣血,武将们得知此事都不免兔死狐悲,同仇敌忾要求严惩当时的户部尚书贺天宁。
这样的折子入了朝廷之后,若是皇上英明能够左右朝局,自然知道大晏已经危如累卵,稍不谨慎就有倾覆之祸,定然会为了平复武将的情绪而严厉惩处户部尚书贺天宁,以安抚众将情绪,起码等卢宏峰先把这头的北戎人打退了再说啊!
很可惜,那个时候的皇上已经被架空了。没有权力的他就只顾着饮酒作乐、每日醉生梦死,哪里管什么国家?而其他的六部尚书都是文官出身,便是挂着兵部尚书名头的那个莫洪伟本身也是文官,不可能真心为武将考虑的。在内部分赃不均的时候,他们六个人之间或有龌龊,但是作为整个文官集团一致向外的时候,他们的利益都是一致的。
因此他们做出的决定就是将这场大败的责任全部推到卢宏峰身上,将他就地免职然后押赴京城待审,让副将提升成主将带兵御敌,然后派驻防山北省、辽东省的将军们驰援边塞城,以御北戎。
这样一个决定到了边塞城之后,自然是一片哗然。远在中枢的朝廷尚书们不知道,军队的政治生态环境不同于文官集团。若是在文官集团之中,主官和副官之间一般都是矛盾重重、争权夺利的。主官被免职之后,副官自然高高兴兴地坐上主官的位置,且副官业务也纯属,一点儿都不用担心这个系统运转不畅。
然而军队之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