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哥在尽心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她也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
上一季的水稻因为生了稻瘟减产严重,上面为了补足口粮,用大米从外地换了一些粗粮回来,大部分是地瓜、玉米、还有些绿豆等杂粮, 没大米吃, 薛妙并不愁, 粗粮做好了比细粮好吃。
玉米面磨得粗容易剌嗓子, 薛妙带着后勤小队不厌其烦磨了好几遍, 磨成细细的玉米面发酵好, 大锅熬杂鱼,锅边贴饼子, 团里的锅大,上下能贴两圈饼子。等于鱼下了锅, 团成圆饼往锅边一贴,鱼开锅,饼也熟了, 玉米饼沾上鱼的鲜味,一面暄软,一面焦香。黄澄澄的玉米饼子和放了豆瓣酱的红彤彤的杂鱼,熬出一锅东北那旮沓的热热闹闹。
现在没有污染,玉米饼子更加鲜甜,开锅蘸着鱼汤吃,比大米饭配鱼还要香。大家都很爱,这事启发了顾宇宁,当地和相邻的桂省的玉米大都是一年两熟,大米换玉米,一斤能换两斤,可以跟上面申请再多换点玉米回来,这样年后的粮食就不会那么捉襟见肘。于是鼓励薛妙在粗粮上下点功夫,给大家多研究点好吃的出来,对薛妙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事。
他们这里因为种植甘蔗,糖算充裕,糯米虽然减产,储备还有。咸的吃多了就给大家吃甜的,做黄金玉米烙。做这个最好用新鲜的玉米粒来做,不可能有,薛妙就用一种小粒的黏玉米代替,泡好了再蒸熟,拌上糯米粉,拍成圆形,用椰油来煎。椰油淡淡的椰香跟玉米淳朴的味道很搭,出锅撒少量的糖,粘粘的口感,足足的热量,是现在这个时代能做出来的最高档的甜点。
在这个人人还为食用油发愁的年代里,因为薛妙这个生活干事在,他们这个大集体,连带隔壁的独立营已经能够利用身边的产出,在想吃玉米烙时能拿出油来煎。来到这里薛妙基本没当众展示过超凡的厨艺,但能让数千人吃得好,凭这一点,她当得起厨艺世家的传人。
后勤小队三连的司务长是来自东北的满族人,想起了他们满族的一种传统美食,把做法告诉薛妙,玉米面发酵后用一种圆柱形小漏斗边烧水便往锅里挤面条,水烧开面条也煮熟,接着再调味,汤里最好有肉沫,条件不允许,薛妙想到玉米喜鲜,用山坑螺代替肉沫,酸和鲜中和,味道自是不凡。
一方饮食体现了一地人的性格,玉米发酵的酸度比大米要更冲一些,这种面条吃起来有种粗粝的大开大合的口感。三连司务长脸上浮起思念的笑容,吃着家乡味,很想很想家乡爱说爱笑爱热闹的父老乡亲。
玉米面条也吃完了,廖营长终于带队风尘仆仆地回来了,其实不用那么久,收缴的武器要上交,俘虏也要带回独立团,廖蔺带领战士们野外急行军,直接转去独立团,这也算是大比武之前的一次长距离拉练训练。
跟团里的领导汇报后,大家考虑到跟毒窝沆瀣一气的那个地方属于另一个部队的管区,不好插手太多,于团长汇报给军区后,让廖蔺带队回去休息,审问“军师”由其他两个营代劳,还有一个月独立营就要全营开赴蓉城,修整好争取在比武中拿个好名次。
廖蔺乐得轻松,最近确实有些累,尤其是他最先带出去的侦查小分队的战士,疲累都快到了身体的承受极限。从独立团回来有卡车送,回到营里整顿好队伍,晚上终于有点时间来找他的小媳妇。
不用敲薛妙宿舍的门,大象牌门铃开叫“葱、葱、葱。”
廖蔺,“给我起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