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27.第二十七章
    嗜甜是刻在人类基因深处的本能。

    中国的甘蔗制糖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发展出了一整套的制糖工艺。虽然制不出什么高档的精糖,但做些粗糙的红糖却尽够了。这时候的糖价格不菲,不是高官大贾是吃不到的。

    到了唐代,制糖技艺有所发展,已经可以制出白糖来,但比之后世的白糖,既不精细,甜度也不够。

    唐太宗李世民还曾派遣使者前往天竺学习制糖方法,回国后与本土制糖法结合,能制出比天竺更好的糖来。

    之后两千年过去了,中国的制糖法再也没有突破性进展,仍停留在所谓“古法制糖”的阶段,只能制出粗糙的土糖来,无论是质量还是成本都无法与西方技术革命后制出的糖相提并论。于是物美价廉的洋糖风行国内,将本土的制糖业打压的抬不起头来。

    中国自己的制糖业之所以能真正发展起来,还是乘着世界经济大萧条的东风。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几乎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行业,制糖业也不例外。当时糖制品严重剩余,糖价一落千丈,糖厂纷纷破产,到处求售机器收回成本。我国广东从美国、捷克低价收购了一大批的廉价糖机设备,为新中国的制糖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这都是甘蔗制糖业的发展历史了,甜菜制糖和甘蔗制糖天差地别。

    首先,甜菜在中国的种植历史要远远晚于甘蔗。

    中国栽种甘蔗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而甜菜的规模栽培则始于清朝光绪年间,最初在东北试种推广。

    红楼梦的朝代暧昧含混,非明非清,似明似清。金荣也说不准国内目前到底有没有甜菜,只能画了样子来问宝钗。好在宝钗见过,叫人找来栽种就行了。

    其次,甘蔗是极其典型的热带作物。它的含水量极高,本身又生长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一旦成熟,必须马上收割、加工,否则会迅速腐烂变质。

    金荣记得,当时上高中地理课的时候,地理老师曾声嘶力竭地强调,甘蔗制糖业是原料导向型工业,工厂必须建在原料产地边上,离远了不行。对于一个初涉行业的新手来说,甘蔗制糖是极不友好的。相比较而言,喜温喜凉的甜菜就亲切的多了,至少不会动不动就烂在地里,让你一整年的投资打水漂。

    最后一点,也是金荣对甘蔗制糖有些轻微抵触的最重要的原因——种植甘蔗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这种繁重的工作,如果雇佣工人的话,成本一定十分高昂。在真实的历史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一种臭名昭著的经济模式——种植园经济。

    三角贸易归根结底就是种植园贸易,欧洲人把非洲黑人运到新大陆的甘蔗种植园,再把种植园生产的糖运回欧洲。

    金荣不得不承认,种植园模式是目前甘蔗制糖的最优解。奴隶不需要任何的工资,只需要一碗糠,一瓢水。解决了人工成本这一个大头,甘蔗制糖的利润高得可怕。再组几支船队满世界殖民卖糖,别说给席仲他爹解燃眉之急了,改革都不用改了,大家以后指着这个活就行了。

    但是他不愿意。

    虽然上辈子学的是金融,被朋友嘲笑是“黑心资本家”,这辈子又混成了半个封建主义官二代,但他心里还是希望自己保留一点良心。

    殖民好啊,黑奴贸易好啊。直接让席仲他爹妈学学伊莎贝拉女王,咱们也把首饰衣服啥该当的当该卖的卖,造枪炮,造大船,练精兵,探索新大陆,跑马圈地,扒印第安人头皮,往黑非洲抓黑人,送到新大陆开荒,棉花种上,小麦种上,玉米种上,甘蔗种上。再开几个金银矿,往中亚西欧那几个富庶的国家输入货币,倾销商品,把他们经济的打乱

-->>(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