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墙在公元前578年始建,公元前534年完成,虽然说较为狭小,也是与之后的奥雷利诺亚城墙相比,它已经将整个罗马七丘囊括在内,长度约在三万三千尺左右,高约三十尺,厚度十二尺,主要的建筑材料是长方形的大石块,每块都有两尺见方,后来包括苏拉在内的一些罗马统治者又曾经数次整修与扩建过它,直到因为外族侵掠与城区扩大,罗马人不得不建造新的城墙,也就是奥雷利诺亚城墙才将其废弃。
奥雷利诺亚城墙囊括的面积几乎是塞尔维奥城墙的两倍,公元271年到281年建成,同样的,它的名字来自于罗马皇帝鲁桥奥雷利诺亚,它的长度约五万七千尺,高四十尺,宽十尺,主体以红砖建成,缝隙里用火山灰与水混合之后造成的罗马水泥填充,与赛尔维奥城墙不同,它每隔一百尺就有一个墙垛,三百多个城楼与上千个射击掩体,十六个城门,每个城门外都有一条宽阔的道路,所以人们才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
因为这座城墙依照地势而建的缘故,弯弯曲曲,一些地方更是折得犹如女性的裙摆一般,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曲折城墙,它还有一个令人奇异的地方,那就是它只有三面,也就是罗马城区的北,东,南,因为罗马城区都在台伯河的东面,西侧的防御可以完全交给宽阔的台伯河。
但对于正处于台伯河西侧的梵蒂冈来说,罗马的这两座城墙完全无法起到防御作用,在亚历山大六世的时候,这位野心勃勃的教皇就曾经想要为梵蒂冈建起城墙,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功,等到利奥十世成为了教会的主人,已经掌握了罗马水泥与烧制砖块方法的朱利奥美第奇当然不会就这样放任梵蒂冈宫孤零零地立在罗马的防御体系之外,他召集与雇佣了上万工匠,为梵蒂冈建起了丝毫不逊色于卢卡或是其他城市的城墙,并且一路延伸到奥雷利亚诺城墙的西北角与西南角,并且用桥堡将两座城墙紧紧地连接起来。
这样,那些心怀歹意的人们就再也无法如入无人之境地随意进出教会的心脏地带,他们必须从奥雷利亚诺城墙的十六座,当然,现在依照圣父的旨意,现今供朝圣者与修士,教士们进出的城门也只有三座而已。
乔治昂布瓦兹枢机坐在他的阿拉伯马上,仰首观望的就是其中一座最大的城门。
虽然说是一座,但它的左右两侧还有两个小的边门,供奴隶或是从事低贱工作的人出入,当然,作为枢机,乔治必然会从正中宽阔的拱门进入,日光明媚,城门中的阴影却只会因此更加浓重,乔治枢机习惯性地压了压他的宽檐帽,以遮挡阴影结束后愈发猖獗的强光。
这座城门已经被命名为圣保罗门,两侧是方正高耸的塔楼,它们曾经溃败潦倒,但自从利奥十世即位之后,朱利奥美第奇不惜血本地将它们修缮一新,乔治枢机也注意到了那些强壮的士兵,他们穿着着银亮的半身盔甲,条纹裤与长靴,骄傲而又彬彬有礼,一点也看不出他们原先只是一些卑微的流民、工匠与农民——这些人,乔治枢机听说过,都是来自于托斯卡纳大区的人,美第奇豢养的狗,他们的主教与教皇把他们调到这里来,取代了原先的士兵。
但无论怎样,他们也只是一些目光短浅的无知之人罢了。
乔治枢机在心中这样想到,一边低下头,因为耀眼的强光已经刺激到了他的眼睛。
紧随乔治枢机而来的正是西斯内罗斯枢机,这位枢机如今的状况十分尴尬,他是托莱多大主教,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