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
“你可还记得我跟你说过,我的师父有些随性?”昙山复又正色道,“我随他修行时,曾听他说过一件旧事。我师门原本历代皆是一师一徒的传承,只在他那一辈,破了这个规矩。”
——昙山的师父法讳“妙常”,身世与自己的徒弟大差不离,可要说到性子,却是与昙山相差甚远。
出家人本应七情不动,他却曾不止一次跟自己的徒弟抱怨:“我怎么就养了你这么个闷头搭脸的没嘴葫芦?”
妙常亦是自幼被他的师父打一间庙里寻了来,却跟着师父修行了四年,就不高兴了,闹着要离寺出走。
“师父!”八岁的小和尚掷地有声地闹道,“您看看咱这庙,除了您和我,就没个喘气的活人了,合适吗?”
“师父,我想要个师弟……”闹完了又撒娇,“您看这京中,下了多少年没见过的大雪,外面那个乞儿都快冻死在咱庙门前了,咱也不多拣,就拣这一个成不成?”
撒完了娇,小和尚还有好一番道理要说:“您告诉我要修慈悲,便是世人皆苦,可若连这眼皮子底下的一人都不肯度,何以度众生?您若不答应我,让那孩子起码在咱庙里过了这个冬天,我现在就离了这间破庙,再不跟您修那个劳什子的‘众生相’了!”
于是八岁的小和尚,就在一个大雪的冬日,拣了一个小他两岁的乞儿回来,及到冬去春来,两个孩子已然好得不分你我,再也分不开了——这位法号妙常的小师父,就这么凭着一己撒泼打滚之能,硬生生坏了自家师门千百年来传承的规矩。
“‘众生相’是一门除却传给命定之人,绝无可能再传予旁人的秘法,但观想、推演和封印的法门,我那位素未谋面的师叔,想是也学得了一些,”昙山讲完前尘因果,又补了一句,“应也算不得师叔了——我未曾见过这人,是因为师祖圆寂后,他便辞别了我的师父,还俗去了。”
“你师父就这么让他走了?”边涌澜诧异道,“观想推演之术不提,你那师门的封印法阵,怕也是不世出的绝学……”
“佛门无只许进不许出的道理,”昙山淡言道,“缘起缘尽,去留终须随意,且我师门另有一门正心鉴性的法诀,名唤‘菩提九问’,”僧人摇头道,“我师父只是性子随意了一些,却并非粗心鲁莽,那人还俗前已然过了‘菩提九问’这一关,足见他心性端正,本应不是奸恶之人。”
“所以你行前猜测……”
“便是猜测失印一事与此人有关,”昙山点头道,“现下这猜测已可落到实处。”
“…………”
挽江侯默然想到,能对那满镇人做出这等丧尽天良之事,这人怕是用奸恶都不足以形容,若你师父泉下有知,恐怕真要痛疚不已,后悔当年救错了人。
“你可知道那人叫什么名字?”边涌澜绝口不提镇上之事,只怕僧人自责,“假如那人真还俗了,有一个俗家名字也好找人。”
“那人本法号妙无,还俗时的名字还是我师父为他起的,只是不知如今是不是仍用此名在外行走,”昙山答道,“那人叫做……”
——“夏春秋!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吗?”
缘起、缘尽,青年僧人立在道边,目送与自己相伴了二十载的师弟渐行渐远——当然往后也不是他的师弟了——突地大声唤他:
“你往后……”
他举起手用力挥了挥,并不顾忌官道上人来人往,只含笑喊道:
“望你往后吃得饱!穿得暖!好好的啊!”
——就望你往后吃饱穿暖,平安喜乐,人生百年,从此只过三季,再没有你不喜欢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