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而进行的舞弊贿赂案是决计做不出来的。
可这一封信改变了他对于这个科场舞弊案充耳不闻的态度,出于对法律公平正义原则的执着,他毅然决然地决定和自己的弟子在一起。比起陈叔轩,严正清更加的成熟稳重,深谋远虑。他先让陈叔轩停止申诉,免得引人瞩目。然后动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和多年断案的经验和技巧,深入调查了这起案件。
纸总是包不住火,何况贪财虚荣的人更加不是什么硬骨头,这时候陈叔轩好勇斗狠的手段就显出作用,很快相关人等都吐露了真情。原来是赵韦卫一面贪财纳贿,接受了左子亢的金子,一面也是为了欲结权贵,想要和左家搭上关系,竟公然在考场内翻阅早就密封存档的试卷,用事先拟好的卷子替换下左子亢原来的卷子。
人证物证,一应俱全,是时候发难了。
严正清知道直接进行司法诉讼,颇费周折,何况春闱将近,如果任由迁延跌宕,对学子们也是一种不负责。于是,他决定先造起势,再逼其案。他先是在刚峰书院召集数千名学子,抬着一座财神像进入国子监。监生们前呼后拥地抬着财神想直抵祭酒府衙前,难堪之余还造就许多话题。于此同时,严正清还在应天乡试的考点贡院聚众演讲,并在贡院的大门上贴出一副对联:“左丘明两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以此讽刺左思攸和赵韦卫。
在这样的鼓动下,国子监的监生们和应试学子们上街了,大陈帝国自靖嘉之乱以来最为轰轰烈烈的政潮爆发了。学子们集体到文庙去哭庙,然后就围住了礼部衙门。因为科举的组织和国子监的办学具体都是由礼部负责,可以说礼部尚书邱体元就是这件事的总负责人。所以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其实又何止是礼部,都察院、大理寺、乃至刑部都接到了类似的举报和相关的证据。朝野震惊,举国哗然。
形势发展到这一步,已经到了不能不重视的地步。皇帝陈皓亲自召见三公六部,下旨彻查该案。在巨大的压力下,刑部很快就查明了事情的始末。赵韦卫贪赃枉法已经是证据确凿,左子亢行贿舞弊也是榜上钉钉,但国子监祭酒左思攸却并不涉案,也不知情。一切都是左子亢假冒其名进行的。左思攸清高自许,约束子弟甚严,只是近年来在京中任职,对老家的亲戚就未免鞭长莫及了。左子亢假其名行事,当然不敢把赵韦卫的信转交给叔叔,所以绝大多数的信都被他销毁了,只有一封例外,因为它不是通过左子亢转交,而是赵韦卫直接寄给左思攸的信。结果送信的人不认识路,阴差阳错地把信投递到了那个落榜秀才的家里。
虽然,这件事与左思攸无关,但他的声誉却无可挽回的败落了。左思攸个性孤傲清高,也羞愧于有这样劣迹的子弟。说到底,还是他左家家风不严,他左思攸教导有缺。无论是迫于压力,还是羞愤难当,他都无颜再居要职位。于是,左思攸在事发当日,就上书朝廷请罪辞职,甚至在朝廷还没有答复时,就主动离开祭酒府衙,在家中思过待罪。
大势如此,皇帝虽然知道这个案件中左思攸其实是被无辜牵连的,但公议汹汹,不要说这件是确实还与他有点儿关联,就是没有,为了稳定大局,哪怕是以莫须有的罪名都是要处置他的。最后,皇帝虽然温旨宽慰了这位儒学宗师,但还是准允他卸任还乡,回去好好的做他的学问吧。
左思攸虽然走了,但这次的科场舞弊案对朝廷威信的打击却几乎是毁灭性的。春闱在际,如何重整朝廷在学子乃至国人心中中公平、公正、公义的形象成了摆在皇帝案头的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