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7.真是稀奇
    之后的几天里,天上愣是没飘下一颗雨,热辣辣大太阳挂天上烤着!

    老天爷任性不落雨,农人们就只得肩挑手提,从姜水里挑水灌溉。一番人力抢救之后,抢回来一部分,田里的麦子虽不至绝收,到底是受了干旱。

    在抢救过的麦田里随手挑一条麦穗,剥开来一察看,里面的麦粒一幅皱巴巴的干瘪样,显然是减产了。

    然而小麦灌浆结束,已经无力回天,只等过些天麦子熟了,去收割秕麦回来罢了。至于无力抢救的麦田里,能收上来多少,尚且不知。

    对这一场迅猛的干旱,姜秾无能为力,她空有一身后世农业领域的荣耀,满脑子的先进农业知识,却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田地干旱问题,姜秾随便一捋一扒拉,就能找出好些个解决办法来:培育种植耐旱粮种,人工降雨,抽水灌溉,甚至使农作物脱离对土地和自然环境的依赖,转移到工厂流水线上去生产粮食菜蔬。

    如若是在以前,这些她全都能做到!即便是现在,虽受限于经济物质等条件,她也还能做到一小部分。

    可是这些个解决办法,在干旱突然来临时,都救不了急。建造水力灌溉工具筒车,在诸多针对干旱问题的解决办法中,是当下最容易、也是最快能达到的了。

    然而,姜秾做过在此地此时建造筒车的可行性分析后,发现即便这是其中最容易且最快速的办法,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施完成,救不了地里受旱的小麦。

    温宁村地处玉皇山山脚,为丘陵缓坡地形,垦出的田地为梯田,用筒车汲水灌溉,理论上可行。

    然而,北方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因而田地大多数都是旱田,与南方绝多水田种水稻不同,除非大地主、朝廷权贵家,一般小农民在最初垦田时,都不太会注意引水渠的修建。温宁村也是一样,且因村民是逃荒至此,当初垦荒时要更加急切,哪来得及去做许多规划?

    温宁村的田地虽能称‘梯田’,却层叠排列不规则,田地还有不小的坡度,实则更像是‘坡田’。引水漫灌都行不通,同一块田里地势高的一侧旱死了,地势低的一侧涝死了。

    况且,温宁村的田地根本没挖引水渠,就连挖渠的可能,都被胡乱排列的梯田堵死了!

    不过真要挖的话,费点大功夫倒也能挖出来,毕竟郑国渠、大运河这些工程,也都是人力挖出来了的。

    但挖水渠耗费太大,而且建造的筒车没有十几二十个,根本没法汲取足量的水来缓解干旱,挖引水渠造筒车,仅凭人力来做的话,时间和人力成本都太高了。

    不划算是一回事,而且一两日完不了工,救不了眼下之急!

    继种植黄豆初战失利后,姜秾再次在救旱这事上,惨遭滑铁卢!

    不过这也不是姜秾没用,实在是物质条件不给力。

    若把一个呼风唤雨的网络高手,放到古代农耕社会,他必然无计可施。姜秾面对的情况还要好些,上下几千年历史里,农业都贯穿其中,她又是根正苗红的农学博士,虽然偏科但本科时才学的农业史,还是能记得的。

    给她些时间和空间,总能有所施展,眼下却是做不了‘救火侠’了的。

    ……

    前些天,姜双五和周翠娘忙着担水浇灌田里的麦子,如今灌浆未满是已成定局,又还需要过些天等麦子完全长熟,再才去收割那些秕麦,两人就难得有了三两天空闲,能歇上一口气。

    不过若有法可以让田里的麦子丰收,导致夫妻两因此不能歇上这三两天空闲,他们定然也会万分乐意。如果苦些累些,就能保证有好收成、能吃饱穿暖,当下绝多数农人恐怕都会选择苦和累。

-->>(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