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崔相年轻气盛,没少当面顶撞苏相,暗地里也常给他下绊子,苏相常常都是一笑置之,从来不和崔相争执较真,就连崔相都十分认可他的人品。
也正是利用苏相的宽厚,崔相才耍了些小阴招,将他一举拉下马。
谁知道多年之后,苏相的报复会来得这么急,这么凶,完全不给崔相留一丝生机余地,再无当年的君子风度。
“人为什么会变?”方芜毫无风度地躺在地上望着天,眼神迷惘。
“我考会试那一年正是苏相亲自主持,我还记得他一身正气,同我们说读书人是大梁的脊梁骨,不论成败都不要弯下自己的脊梁,这话我一直记着。
后来入了仕,在翰林院修了几年书,觉得没意思,正巧大理寺要人,我便毛遂自荐去了大理寺,也是苏相亲自召见了我,没像其他人一样劝我留在翰林院,只是耐心地听我说了一大堆又长又臭的酸话,他让我不要忘了本心,既然决意走刑狱这条路,便要上对得起天地日月,下对得起生民百姓,为朝廷明正法,为百姓伸冤情,这话我也一直记着。
再后来他被崔相贬为庶民,逐出京城,路过江东时,我去送他,他丝毫没有怨怼之情,还同我说,人生起落是常事,莫要介怀,只要这辈子无愧天地良心,无论在何处,都能心安理得……
他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变成……”
相比精明的崔相,宽厚温和的苏相对方芜算是有知遇之恩,方芜一向待他崇敬有加,越是如此,他便越不能接受,自己所崇拜的人一夜之间形象崩毁,究竟是他傻乎乎的一直被蒙蔽,还是苏相变了?
“人自然是会变的。”文绍安淡淡地开口,“便如日月星辰也并非一成不变,今日之是,也许便是明日之非,我们不是苏相,不知道他这些年受了什么样的苦痛折磨,单单以一句‘变了’来评价他,未免也有失偏颇。”
“他本有机会成为同文相齐名的千古名相的,偏偏在崔相之事上功亏一篑,”方芜长叹一声,“若是文相,定然不会……”
“你又不是他,如何知晓他不会?”文绍安打断他的话,“兴许也是会的。”
方芜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你这么辱你家中先祖,不怕祖宗怪罪么?”
文绍安笑了笑,没有答话。
“这世上便没有不会变的东西么?”
“自然是有的,只不过极少罢了。”
方芜用手掌捂住双眼,过了好一会儿,才坐起身来,赧然道,“竟说了这么些酸话,走罢,用饭去,管他变不变,这日子还是得往下过。”
用了饭后,一行人继续启程,照水去收拾东西,程锦便听文绍安把昨日京中的事儿细细说了一遍。
“你们是怀疑苏相身上有蹊跷?”
文绍安摇摇头,“也没什么蹊跷的,也许起初他并无怨怼之意,可他被贬为庶人,一家人逐出京城后,被崔相一党打压得十分厉害。他的女儿被夫家休弃,收到休书当晚,便在夫家自尽了,他的儿子当年也是极有才名之人,却被发配到儋州这种不毛之地做知府,他的大孙子聪明机灵,素有‘神童’之称,但在儋州水土不服,年纪小小就走了,小孙子在儋州得了一场重病后,便变得痴傻疯癫。他与崔相之间已经不是普通的恩怨那么简单了,可以说还有着血仇。这种仇恨日积月累,足以让一个仁厚的君子变得疯狂,何况他年老体衰,活不了多久了,何不趁着这机会最后疯狂一把,哪里管身后的名声?”
“他是死了,可是他的子